二、老年教育與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聯係
中國的老年教育作為同中國上層建築有著緊密關係的一項社會活動,必然決定於社會的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二者聯係的這種客觀必然聯係從以下幾個方麵表現出來:
(一)從生產力的發展來看
這裏,首先要說明“經濟基礎”的範疇。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經濟基礎”下過不同的定義。多數的時候,他們把“經濟基礎”了解為一定生產力基礎上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按此論述,“經濟基礎”是不包括生產力的。但有的時候,他們也把“經濟基礎”規定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總和”。請看恩格斯的這段論述:“我們視為社會曆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係,是指一定社會的人們用以生產生活資料和彼此交換產品(在有分工的條件下)的方式說的。因此,這裏麵也包括生產和運輸的全部技術裝備。”本書遵照恩格斯定義,把生產力看做是“經濟基礎”中的“基礎”。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範圍內的科學技術革命飛速發展,20世紀中葉,第一台計算機在美國誕生,從此便拉開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相繼出現了電子工程、航天工程、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一係列現代高科技。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全球進入了數碼時代、信息時代,進一步推動了高科技領域一日千裏的飛速發展。麵對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新形勢,許多國家的有識之士紛紛提出了發展老年教育的真知灼見,美國學者哈欽斯(R.M.Hutchins)早在1968年就提出了“全民學習”“終身教育”的理念。
之後,新加坡、日本、法國等許多發達國家也都推出了實施全民教育的計劃。我國從1995年頒布的《教育法》規定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係,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構建終身教育體係”,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我國的“終身教育體係”,一個席卷全國的全民學習、終身教育的熱潮正在到來。科學技術革命催生了老年教育,老年教育也為新科學技術的普及和運用發揮了作用。
(二)從經濟關係的深入改革來看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大潮。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模式。1997年黨的十五大後,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生產資料所有製”改革深入展開,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新經濟結構。老年教育與經濟體製改革有著緊密的聯係。中國的老年教育適應於改革開放的經濟基礎,反過來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和經濟建設服務。例如:隨著市場經濟的創立和發展,許多老年大學及時開設了“市場經濟”課,請專家講市場經濟知識,組織老學員開展市場調查。山西運城老年大學當年就組織了40多名老學員參加的平抑物價工作組、食品衛生調查組,經常深入市場,檢查物價,檢查食品衛生,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從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來看
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十七大以來,分配公平原則逐漸貫徹,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提高。特別是高科技產品廣泛進入了家庭,電視、投影、VCD、DVD、電冰箱等等幾乎家家都有,電腦用戶達到5億戶。年輕人很快就掌握了這些先進技術的使用方法,而老年人卻束手無策,眼看著這些洋東西發呆,顯得與時代潮流格格不入,於是許多老年人不甘落後於時代,積極走進老年大學,學習電腦、學用手機,迅速掌握了各種家電的使用方法,使自己跟上了形勢發展,融入了時代潮流,成了生活瀟灑的時尚老人。實際的情況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為教育普及和老年教育的舉辦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推動力量,而教育的普及提高和老年教育的發展又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三、老年教育與社會文化建設發展的必然聯係
文化就是人類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老年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態,自身就屬文化範疇,它和文學、藝術、科學等其他文化形態的事物有著必然的聯係。
(一)從社會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需要來看
當今社會,在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廣大群眾特別是老年群體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從而激活了社會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在一個城市裏,過去隻把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少年宮、景觀區、大學、中學、幼兒園等作為這個城市文化品位的標誌,而現在,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又把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老年福利院等視為這個城市的文化亮點。特別是老年大學,校園裏的有形文化建設,如校舍、環境、設施、製度、學員風貌等總是給人視覺以第一印象,讓人們直接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文化品位。例如天津、上海、武漢、重慶、哈爾濱、廣州等許多城市的老年大學都像一個熠熠生輝的光環閃爍在城市的綠蔭當中,給城市的文化氛圍增加了一筆重彩。老年學員的歌聲、舞姿、拳劍套路、社區晨練、街頭宣傳、書畫展覽、文藝演出等更使整個城市的文化生活進一步活躍起來。就連社會基層的鄉、鎮、村、社區老年學校也是如此,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鄉、鎮、村老年學校已發展到3萬多所,農村老人在這裏學時政、學科技、學書畫、學保健,編織藝術、刺繡藝術、泥塑藝術、麵塑藝術、雕刻藝術等,使這些長期藏於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重見天日,發揚光大,營造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濃濃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