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了上述兩個“相互結合”,我們在學術內容上達到了教育學的普遍原理、老年教育學的特殊原理和中國老年教育學的更加特殊的原理的相互結合。在一方麵,課題組要求各個成員學習教育學的相關原理、接受國外老年教育學研究的積極成果,在所寫篇章中闡述相關原理;在另一方麵,課題組又要求他們研究並把握中國老年教育學的特殊本質,對老年教育學的相關原理作創新的闡述。我想指出:在這一點上,課題組內幾位教育學者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他們在2008年建立的“老年教育學學科建構的可行性研究”課題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課題組委托撰寫了科學分析可行性問題並肯定老年教育學學科建構具有可行性的研究報告(見本書《附錄》),給本書的寫作作了先期的論證;他們把國外老年教育學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國內,對於我國老年教育學學理的創新給了許多的啟示;他們還把國內前沿性的教育思想運用於研究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質,幫助中國老年教育學學科在其建構之初就達到理論前沿,免得限製在舊說之中。
本書的第四個顯著特點是以整合本書寫作前我國老年教育學的已有成果為主,同時繼續邁出創新步伐、建立創新理論,將二者相互結合起來。大體說來,在本書的前麵五章中,即關於老年教育哲學的各章中,主要是作已有老年教育學研究成果的梳理。通過2001、2003、2006、2008、2010年五年分別在廣州、宣城、重慶、南京、沈陽召開的老年教育理論研討會,以及2007、2009、2011三年分別在北戴河、福州、西安舉辦的老年大學校長研修班,對老年教育的本質、目的、價值、規律、理念等教育哲學問題作了持續的、接力的、不斷深入和走向整合的研究。在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組織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在本書中經過梳理,得到係統的闡述。本書的後麵五章,即關於“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農村老年教育”“遠程老年教育”“老年大學規範化建設”“老年大學教育現代化”,老年大學學術委員會都曾立項作過課題研究,其內容基本上是各個課題報告的再論述。本書中間的六章,對於老年教育學中的“課程論”“教學論”“學習論”“德育論”“文化論”“管理論”,則作了獨立的研究,形成了整體創新的見解。
在實行上述四個“相互結合”的過程中,本書分析了或獨立地作出了中國老年教育學學理和實踐原則的一係列創新論述。舉其要者,有以下21項:
——關於中國特色老年教育發展道路為“順勢協力、自主創新、科學發展、普惠老者、助益小康”之路的論述(這是新20字,跟老年大學辦學宗旨的20字,即:“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促進健康、服務社會”相互映照)。
——關於老年教育具有三重屬性:教育屬性、老齡屬性、文化屬性,而教育屬性是基本屬性,老年教育是完整意義上的以人為本教育的論述。
——關於老年教育本質由表及裏有四個層次,一是“補需性的按需教育”、二是“完善性的素質教育”、三是“積極休閑性的生活教育”,其最深刻本質是“自為性的生命教育”的論述。
——關於老年教育的目的是社會目的和個體目的的統一,從滿足老年人個體目的入手、引導老年人理解和實現社會目的,又以社會目的為總體目的、包容和帶動個體目的的實現的論述。
——關於老年教育的價值是“以社會為本位”的價值和“以老年人個人為本位”的價值的統一,把“老年人的個性化”和他們的“再次社會化”結合起來的論述。
——關於老年教育規律區分為反映老年教育和社會形態諸層係的客觀必然聯係的外部規律和揭示老年教育實踐內在諸方麵的客觀必然聯係的內部規律的論述。
——關於老年大學教育中存在著四個基本規律,特別是存在著“老年教育宏觀和微觀總體設計、時代變遷、老年人學習需要發展三者統一”的老年教育“第一規律”的論述;
——關於中國老年教育的由“老年教育本質”“老年教育目的”“老年教育教學原則”和“老年教育主體論述”的四個層次的成對核心理念組合而成的核心理念體係的論述。
——關於老年大學課程設置應當實行“滿足老年人的個體需求和引導他們適應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超市式的廣泛拓展和進取階梯式的多層滿足相結合的原則”“對感受性需要的積極適應和對本質性需要的主動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完善傳統課程和實行課程創新相結合的原則”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