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顯著特點之所以能夠形成,其主體基礎是我們的課題組是涉老、涉教各學科專家學者和富有老年教育實踐經驗的實際工作者相互結合的寫作集體。而廣義地說,曾為老年教育經驗積累和理論探求作出過努力的眾多老年教育工作者以至教職學員都屬於我們的研究主體。我想指出,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會長張文範同誌,既是社團的領導人又是理論的研究者,他重視老年教育的學術研究,倡導在老年教育界興“立言、立論”之風,帶頭實行,成果豐碩。本書對於老年教育內外規律的區分和表述,基礎就是張文範會長2001年在廣州研討會上的報告。曾任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副會長和顧問的羅炳權同誌,長期擔任南京市教育局長,又是出身名校教育係的知名教育學家,他作為我的前輩,雖未能直接參與本課題研究,卻早已在一係列學術問題上貢獻了真知灼見。他對於老年教育核心理念體係的建構,起了領率的作用。
國家老齡辦領導人、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常務副會長袁新立同誌,積極支持老年教育學術研究,重視實踐問題的思考和解答,他對於本書實踐基礎的把握起了重要作用。他在2011年西安研修班上提出的“把老年教育當做教育來辦”的指導性意見,對於老年教育管理體製多元的現實條件下貫徹《綱要》精神開出了一劑良藥。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專職副會長劉平生同誌,領導了2003年建立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大中城市老年教育組織實施”的研究,和2008年建立的“老年教育學學科建構的可行性”課題的研究,這兩個課題的研究成果為本書的寫作創造了前提。
現在再來看一下我們這個寫作集體的結構。課題組裏,有哲學教授、教育學教授、政治學教授、倫理學教授、心理學教授;有各個老年大學的校長、常務副校長、副校長、教務處長、科研處長、教研人員、教師;還有曾經做過老年學員的老幹部。其中的一些人,既是各個學科的教授又是老年大學的領導幹部,他們一身而二任。這樣的具有二重品質的課題組,能夠做到既掌握大量實證資料,又富有學術探究精神,把實踐和理論緊密地結合起來。拿本人來說,我長期從事哲學原理和中國現代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對於“實踐唯物主義”詮釋的成立和係統陳述,作出過國內公認的貢獻。同時,我在從16歲從軍到現在的60多年的生涯中,有47年時間在講堂上講課。有了這樣的基礎,在1998年從事老年教育實際工作並認真進行教育學的“脫毛”之後,我對教育哲學、教育學基本原理就有了較多的理解。這對於我領導本課題組,跟大家一起實行實證材料和理論框架的相互作用,創新和梳理理論原理和實踐理念,有著重要的幫助。在我們的課題組中,有多位教授跟我有類似的情況,他們對本書的研究和撰寫都起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