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消融了的“荒謬感”(3 / 3)

“嗯,明白,謝謝崗哥!”

案例解析

小閆的這篇“早期記憶”暫且分析到這,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述:“有無相生,長短相形”,“荒謬感”的存在,固然也有其恰當的解決方法。我們不難發現,在上述個案中,小閆采用“因果聯係”,由果推因的方式來消融或緩解其在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類荒謬感,雖然這些荒謬感有的得到消融,有些依舊存在,但他所采用的方法,對荒謬感的消融提供了一條可能的途徑。

重拾和他一起解讀早期記憶的過程,我收獲頗多,不僅豐富了我對早期記憶的解讀經驗,更重要的讓我看到了荒謬感被逐漸消融,降低為“對不合理現象的高度敏感”,這也是一種成長。我不能預言小閆一定能將“荒謬感”完全消融,也無法斷言他的下一個階段又是怎樣,但他能以自己的方式采取積極的補償,他的探索意識和探索精神在推動著他繼續前行,健康成長。我相信,在生活和工作的挫折中他還會不斷打磨自己,雖然那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破繭而出需要挫折的曆練。

半年以後,小閆參加了一次心理谘詢技術的專業培訓回來後,當我們再次談及他的早期記憶時,他向我透露:當晚分析完他早期記憶後,他一直在大街上晃悠,很晚才回到家裏,究其原因是潛意識被擾動,帶出了強烈的軀體不適,這種不適與他在培訓中潛意識被擾動之後產生的不適類似。至此,一方麵講,我對小閆早期記憶的分析較為正確,引起其潛意識的擾動,促使其麵對消極情緒體驗,發現並解決問題;但從另一方麵講,如果這次剖析的對象不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而是對心理學、教育學領域了解甚少的中學生或是身邊的朋友,當其潛意識‘有幸’被我們的分析擾動,卻不能得到恰當的引導時,由此而產生的消極後果是難以想象的。在此,懇請各位老師或剛接觸心理學的同仁們,在不能遊刃有餘地使用某項心理技術時,請您“口下留情”,知道未必一定說出來,如此對方可能會更感激您。畢竟,通常情況下“診斷”遠比“下藥”容易。

當我和小閆談到荒謬感的消融時,他說道,他一直都不確定他對這些“荒謬感”的消融是其為了自欺而采用的合理化心理防禦機製,或是真的命中了這些事件的“症結”。我立刻領悟到:這些“荒謬感”的事件之所以在他回憶中依舊如此深刻,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解釋或者方法存在不確定,確切說是“自我懷疑”,這種自我懷疑對荒謬感的消融產生了抑製效用。說到這,讓我想到了北京教育科學院的白玉萍教授曾說過的一句話:“你認識自己有多深,你的路就能走多遠。”因此,我想倡議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繼續完備自己的相關基礎理論,展開適當的自我剖析,了解自己才能用己之長避己之短,才能在教育這條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