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網絡實名製是一把“雙刃劍”
其實,實名製與互聯網一樣,是一把“雙刃劍”,實施網絡實名製需要付出不少社會成本與風險。
第一,實名製的實施,需要一係列配套措施,尤其是監督措施,否則它就是一個“稻草人”。然而,監督實名製實施的成本其實很高。中國目前還難以找到一種迅速、便捷、有效地核對網民真實身份信息的方法。博客實名的信息確認與安全保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及技術力量,這對網絡運營商來講也是個考驗。如果采用身份證注冊的辦法,那麼後台的技術部門為核實博客身份的真實性,需要調用全國身份證數據庫——每調查一次需支付5元,相對於數量龐大的博客群而言,這將是一筆巨資。這筆費用該由誰來支付,博客、網站,還是政府管理部門?實名製的實施,一定要有隱私保護的相關配套措施。中國網民數量太多,執行實名製難度太大。中國國情決定了實行網絡實名製的社會總成本很高。
第二,實行網絡實名製違背網絡經濟的發展規律,互聯網本身的特點之一就是虛擬與匿名,實行網絡實名製會降低網民、博客的增長速度,製約網絡的發展。博客實名違背了互聯網開放自由的內在精神,將產生更多“睡眠博客”。網絡實名製並不會增加網民的社會責任感,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係。
第三,在中國特有的國情下,實行網絡實名製會阻礙輿論監督。博客實名製也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因匿名而產生過激言論,侵害他人名譽事件,但是,與網絡自由發表言論的本質有一定的衝突。
第四,互聯網本身具有全球性,即使在國內得以成功地實行實名製,誰又能管得了國內網民去國外注冊匿名博客呢?誰又能有效製止內地網民去境外網站發表“高見”呢?中國的博客用戶可能被迫“流浪”到境外網站。
實名製有不少失敗的例子。實名製的實施隻會增加盜用他人身份信息的不法行為。
QQ群實名製度,曾經曇花一現。2005年7月,作為首批網絡實名製試點單位,騰訊公司決定根據深圳市公安局相關規定進行“QQ群”創建者和管理員的實名登記,但這一計劃遭到網民的強烈反對,並最終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2002年,北京藍極速網吧的一場大火直接引發了全國網吧整頓行動。網吧經營者被要求檢查客戶的身份證明,否則不得接待。這項一直持續至今的規定被認為是中國網吧管理體製中相對比較成功的一條。但事實上,在一些中小城市,由於並沒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徹底打擊黑網吧,未成年人光顧網吧或使用虛假身份證明的情況依然非常普遍。
顯然,實施“一刀切”的實名製,至少時機還不成熟。
3.互聯網的管理應該以技術管理為主
事實上,並沒有實行網絡實名製的必要,現有的網絡跟蹤技術已經能夠解決網絡犯罪問題。此外,從網民自己取的ID名、昵稱中也能反映出網民諸多個性化信息。如果有人進行惡意毀謗、傳播謠言、非法煽動等違法活動,完全可以對其懲治。美國即使是在“9·11”之後,也沒有實行網絡實名製。美國對互聯網的監管以技術管理為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美兩國均是人口眾多、國土遼闊的大國,其互聯網管理的做法對我國有借鑒作用。
互聯網本身是高科技的產物,管理互聯網也應該建立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此外,虛擬的互聯網是現實社會的折射,隻有讓現實社會變得和諧,我們的網絡社會才有變得和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