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已自發形成了相對現實社會獨立的準則和行為規範,例如交流的自主權,網絡語言的文明等。作為管理主體,應當認識到這種已經存在的規範,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倡導其中好的規範並加以引導,作為管理的輔助手段。
網絡媒體傳播是零門檻的傳播方式,數以億計的用戶中的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傳播主體,因此,很難采用傳統的審批製進行管理。鑒於網絡媒體的特殊規律,建議采取“登記製加追懲製”進行網絡媒體的管理。
網絡媒體是沒有國界的、是世界的,可以借鑒目前成熟的、成功的國內外網絡媒體政策與立法。網絡媒體的管理者和締造者一樣需要富有創新精神。網絡媒體需要監理,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府管理。如果管理者用傳統的管理方法管理新媒體,麵臨著的結果無非兩條,要麼是這產業一管就死,要麼是管理規則因為操作性不強而形同虛設。
網絡媒體管理是一項極其複雜、艱巨而又長期的任務。任何一種管理手段都隻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能夠全部解決網絡媒體有害信息傳播中的問題。網絡媒體信息內容的管理應該是一種綜合管理,在管理模式的選擇上應該確立一個綜合管理框架,綜合法律、政策、技術、倫理等多種管理手段,使它們互相配合、互相協調。隻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對網絡媒體的有效管理,才能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媒體信息交流環境。
事物往往具有兩麵性,對網絡媒體進行監控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監控越是嚴格,成本就越是高昂。這裏的成本是指廣義的社會成本。因此需要在網絡媒體監控的成本與效益之間求得平衡。
四、關於實名製的討論
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今天,世界各國在享受互聯網帶來巨大益處的同時,也都麵臨網絡帶來的負效應——網絡欺詐、網絡毀謗、網絡暴力等不法活動。畢竟,互聯網本身是一把“雙刃劍”。為了克服網絡負效應、加強對互聯網的管理,有人提出了網絡實名製,其出發點和動機是好的,但是問題在於可行性和中國的國情。
1.韓國的做法是否符合中國國情
有人認為韓國在全國範圍內強製實施互聯網實名製。根據韓國信息通信部的解釋,該舉措的目的在於“打擊網絡犯罪”,采取的具體手段是用戶必須在輸入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並通過驗證之後,才可以享有在互聯網上發言的權利。不過,韓國的做法是否成功還有待觀察。
其實,互聯網實名製的政策立即在韓國境內遭到廣泛抵製。以“參與聯合會”和“進步網絡”為首的15個市民團體在首爾舉行了主題為“網絡實名製能否解決根本問題”的記者會,批評政府推進網絡實名製。他們認為,實名製將導致“言論自由的萎縮、個人信息的暴露”,是對“有良心的因特網公眾”的不公平。更重要的是,會在韓國形成一個“恐怖的監視社會”。他們提出的對付網絡暴力的有效措施是,網站負責對其網站內的網絡犯罪行為采取措施,同時通過人權教育活動,提高韓國社會保護隱私的意識。
事實上,韓國的網絡實名製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例如,近90萬人的身份證號碼在網上被公布了,不僅對公民的隱私權保護帶來了嚴峻挑戰,而且大大方便了黑客及心懷不軌進行不法活動。其實,實行網絡實名製會使網民的隱私更容易受到侵犯,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下,根本就無法保證不泄露用戶資料。
退一步說,即使是韓國網絡實名製取得了成功,也不能說在中國也能成功。中國在人口數量、國土麵積、發展不平衡程度、社會管理難度等方麵與韓國大相徑庭。此外,中國還有不少特殊問題,例如,由於我國戶籍管理上存在著一些弊病,造成了我國有幾百萬人的身份證號碼雷同。在造假技術日益“爐火純青”的現實中,一個壞人能很容易鑽過實名的漏洞,實名製很容易變成“防君子而不防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