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網絡媒體的宏觀管理(8)(2 / 3)

四、網絡中的道德倫理約束

網絡負效應不是僅僅靠法律和技術就能夠解決的。提倡網絡文明,加強網絡道德建設,這是對網絡信息實現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麵。原因之一是法律調整的範圍是有限的,法律隻是禁止和製裁不法行為,對於網絡上形形色色的問題不可能一一解決。為此,網絡倫理成為減少網絡不良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網絡道德包括網絡信息經營者的倫理守則(Codes of Ethics)或行為規範的網絡用戶的網絡禮儀(Netiquette,由“network”和“etiquette”兩個英文單詞合成)。業界的信息倫理守則可以約束各個機構、組織、企業人員的信息行為。網絡禮儀是對在網絡上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Do's and don'ts)所作出的規範。網絡道德在喚起網絡用戶的道德感,在養成尊重知識產權以及他人隱私信息的習慣、規範用戶的網絡信息行為、維護網絡信息秩序等方麵,能夠發揮明顯作用,甚至在消除有害信息方麵可以充當“準法律”的角色。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自律(Self-regulation)是管理網絡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由於因特網特有的自由度和開放性,過於嚴厲的管製手段反而會影響網絡信息資源的正常開發與利用。與政府的直接幹預比較,自律有其優勢,是一個較適合的政策取向。防止有害和非法信息在網上傳播還有待於網絡用戶本身素質的提高,隻有每一個網民的自覺性和責任心的提高才能最終消滅濫用因特網的行為。

人性中有陰暗、虛弱的一麵,受法律、道德等規範的約束,一般不會輕易表現出來,但是在缺乏法律和道德規範約束的條件下,它們會不同程度地顯現。虛擬化及相對寬鬆自由是網絡的重要特征,它一方麵給網民在網上呈現真實的自我提供了屏障,另一方麵也給非道德行為甚至是違法亂紀行為打起了保護傘。

人們生存和從事一切活動需要秩序,而道德是社會秩序的主要維護者。物理空間是人們長期生活在其中並熟悉的實在,是傳統道德的基礎;它的道德監督、規範大多是非強製性的,具有柔性特點,其評價主要是人們的是非觀、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網絡中的交往是虛擬的、符號化的、封閉式的。從傳播範圍的速度看,具有“時空壓縮化”的特點,因此,道德行為的監督和管理方式不同於物理空間,這就使物理空間中的傳統道德監督和評價受到了網絡道德與評價的衝擊。

應該看到,網絡時代的傳統教育方式的功能和道德傳遞效果相對減弱,隨著現代通信技術及網絡的發展,網民以極快的速度接收新的知識或信息,道德觀念也隨之變化。這就大大拓展了他們思維和行為的空間,同時也增強了道德行為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因此,在現有的環境下如不加強道德責任感教育,由此產生的不良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網民是社會中最活躍、最有潛力、最有作為的群體,是社會發展最有生氣的動力,他們的道德狀況敏銳地反映著社會倫理的發展方向。尤其在網絡社會更應增強倫理意識和道德責任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而不違背社會道德和褻瀆文明。網民上國際互聯網時應做到不偷號、不破壞網絡係統等,遵守網絡規範是這一時代賦予網民的道德責任。因此,加強網民的道德教育、心理調整和行為引導是十分必要的。

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網絡自身是中性的,無論是良性作用,還是負麵效應,都是參與其中的人“製造”的。網絡可以改變人,人類也可以改變網絡。我們不能因為網絡存在種種弊端,而因噎廢食,視網絡為洪水猛獸;相反,在人類曆史跨入一個新的世紀後,應該認真總結和反思網絡道德問題,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在道德教育方式方麵進行一場革命。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目前網絡教育已在發達國家普遍興起,並日趨完善。要提高中國網民的道德水平,及時排除各種不利於網絡社會發展的道德困惑,同樣必須借助現代技術手段。

五、技術管理

有效地克服網絡帶來的負效應的對策,除了加強政府對互聯網的監管、對網絡傳播進行法製管理、倡導文明的網絡道德外,還有技術措施,即以技術對抗技術,進一步加強技術控製。由於有害信息傳播者具有一定的網絡信息技術水平,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通過高新技術來實現。簡單地說,這就是以技術對抗技術的管理策略。例如對於垃圾信息問題,可以通過開發技術控汙產品,采用反垃圾過濾器解決;對於計算機病毒問題,可以培養專門的計算機安全專家,研製病毒防範措施,增強反病毒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病毒檢測、病毒消除、病毒免疫和病毒預防等方麵努力研製新產品;對於色情信息的防範,可以通過過濾軟件(Blocking/Filtering software)和分級係統(Rating and classifications systems)來實現。高新技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網絡不良信息屏蔽在用戶所能獲取的範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