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網絡媒體的宏觀管理(6)(1 / 3)

二、互聯網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製

互聯網在把無數信息展現在世人麵前的同時也可能使虛擬空間陷入混亂無序,依靠衝浪者們的自律和自我教育並沒有如想象中那樣有效。網絡出現後的一係列新的傳播特點和尚未界定邊界的網絡傳播權利使許多原有的法律束手無策。在互聯網的發展中,政府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它不僅是互聯網的發起者和管理者,還應當是互聯網發展的促進者。政府有責任淨化網絡內容,保障網絡安全,增加民眾上網機會,使這一新興媒體得到蓬勃發展。

1.政府作為互聯網的發起者和管理者

在大眾傳播的發展曆程中,政府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互聯網的出現和快速發展也不例外。最先出現的互聯網是美國國防部在1968年開發的一個電腦網絡,目的在於加強其遍布全球的基地之間的聯係。但網絡思潮深入人心還是從1992年克林頓與戈爾的競選活動開始的,當時他們的關於“信息高速公路”的說辭逐漸進入公眾的腦海。從1993年入主白宮開始,克林頓政府開始了一係列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的努力,力圖使全美的每個公民最終都能進入這一新的網絡。英、德等發達國家爭相效法,相繼提出了發展本國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生怕落後於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世界各國的政府幾乎都迅速行動起來,根據新的形勢調整或製定發展策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建設寬帶光纖和其他基礎設施、培訓專門人才和鼓勵市民上網的努力中。

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中國政府承擔了建設主幹計算機網的工作。這樣,政府在提供啟動資金、製定全國性的條例和通用標準方麵發揮著巨大作用。1994年,中國提出了“三金工程”計劃,即以“金關”(外資專用信息網)、“金卡”(電子貨幣)、“金橋”(國家公用經濟信息網)三大項目為中心,在3至5年內建成覆蓋全國各省、自治區首府及500個城市的公用數據網,在2010年前後發展成為寬帶網,最終成為中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至2010年,數千萬中國人將連接“金橋”金融網,攜帶“金橋”智能卡,並通過配有芯片的“金稅”係統直接將卡裏的稅款劃進政府賬戶。

目前,技術上對網絡的硬性控製暫時還沒有跟上,並不意味著互聯網是自由主義的樂園。權力組織缺乏管理經驗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管理能力。互聯網可能暫時削弱了控製力量,但硬性的控製將會以同樣大的科技手段實現。目前,上網公司有權切斷用戶的線路,軟件的設置可以確保用戶接觸網上廣告,BBS也處在不斷的監控之下。事實上,對互聯網信息流通的控製是無所不在的,所不同的隻是隱藏和明顯、軟性和硬性的區別罷了。一個顯著的例子是,1999年俄羅斯開始要求互聯網服務商安裝監控設備,這使安全部門現在不需要法庭命令就可以監督互聯網通訊。

美國學者蘇斯曼在其主筆的2000年新聞自由調查報告《互聯網和新聞自由2000》中指出,政府可以利用以下方式進行互聯網的信息審查:製定詳細的互聯網執照頒發規定和管理規定,在網絡上貫徹現有的限製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的法律,通過控製服務器過濾互聯網內容,或者在信息發布後審查其被認為是不可接收的電子內容。

根據蘇斯曼的報告,全球2/3的國家在管理互聯網時沿用已有的對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的管理法規。蘇斯曼引用一個法國監測機構的估計說,目前有45個國家以保護公眾免受顛覆思潮侵害或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理由限製對互聯網的進入。從2002年6月起,美國FBI的探員已經開始在互聯網巡視、搜索。

2.監控互聯網的實踐和爭論

在網絡出現之後,一係列新的傳播特點和尚未界定邊界的網絡傳播權利,使許多原有的法律束手無策。規範互聯網的論題在美國、德國、中國、新加坡、法國、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引起熱烈的爭論。這場爭論事實上是在言論自由的支持者和相信應當采取信息審查的人們之間展開,焦點逐漸集中在“引起反感的內容”,如淫穢。各國都開始立法管理互聯網其內容及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