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網絡媒體的宏觀管理(5)(1 / 3)

數字鴻溝在中國內地同樣表現明顯,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城市與鄉村及網民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等,在網絡基礎設施、網絡知識與技能教育、網絡用戶數量等方麵都存在著較大差距甚至巨大差距。

數字鴻溝造成互聯網上各國輿論力量失衡。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輿論主導網絡傳播,而發展中國家因技術、資金和人才問題在網絡傳播中的地位甚至低於在其他三種媒體中的地位。

由於各國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水平的差異,形成了發達國家在互聯網上的優勢地位。相對富足的西方國家擁有較強的網絡信息生產能力,網絡傳播中來自發達國家的聲音多,而發自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少,這就是網絡信息傳播中語言和文化的不平衡。發達國家利用因特網技術控製發展中國家,並憑借網絡傳播優勢對發展中國家實施信息侵略和文化侵略,宣傳和鼓吹本國文化,進行文化滲透。網絡信息內容中所攜帶的西方價值觀、意識形態觀點衝擊著非英語國家和民族的人們原有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素養,例如美國在網絡傳播上的優勢地位形成美國文化對小國文化的銷蝕和征服,最終形成一種以西方文化為主的全球網絡文化。對於發展中國家就會造成本民族文化的衰落。如何保護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保持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網絡上還有惡意誹謗他人的信息、損害他人人格或名譽的信息、宣揚邪教的信息等等。

第二節正確看待網絡傳播的雙刃性

網絡雖然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其對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的正麵意義遠遠超過其負麵效應;不應該對其有意或無意的妖魔化。而且網絡媒體的負麵性往往是現實社會的折射,很多問題的產生其根源並不在網絡本生,而是現實社會問題的延伸。

一、互聯網對社會進步的推動是主流

在人類曆史上,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幹擾和遏製的時候,也經常是人性、人類社會發展很不正常甚至很黑暗的時候。如“文藝複興”前的歐洲中世紀就是這樣的。相反,科學技術正常和加速發展的時候,也經常是人性充分實現,人類社會進步斐然的時候。這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是追求和體現著“真”(科學真理),而且同時是在追求和體現著“善”和“美”(狹義和廣義的道德)。人類總是通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追求和實現著“真”、“善”、“美”的統一。蒸汽機、電的發明和應用,無線電、飛機的發明和應用,原子能、航天飛行器的發明和使用等等,分別使人類進入了一個比一個高的階段。雖然這些科技成果的出現都帶來了新的問題,甚至提供了使人類自我毀滅的可能性,但從總體上看,它們顯然推動著人類文明和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的“成熟度”(如公民理念、法律意識、權益概念等等)顯然也是不斷提高的。今天互聯網的發展也勢必如此。那種過分渲染互聯網發展的副作用,將網絡妖魔化是把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正比關係這一大前提抹殺了,是本末倒置了。

作為現代高科技代表之一的互聯網,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對物質生產活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產生著積極影響。在物質生產活動領域,互聯網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它對經濟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上。電話、廣播、電視、函件等傳統的信息傳播手段盡管也能傳播經濟信息,但均有明顯的不足,有的信息直觀性差,有的傳播範圍有限,有的傳播速度不夠快,從而影響了信息的交流和傳播。互聯網絡克服了上述信息傳輸手段的不足。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係統,它使地理國界等用來定義空間距離的要素越來越失去其意義;它是一種多媒體信息傳輸工具,可以滿足人們對文本、圖像(包括動態圖像)、聲音的不同需要;它傳輸的速度極快,能將任何信息在很短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這種高效的信息傳播手段的廣泛運用,必將強有力地促進經濟信息的全球性廣泛傳播和交流,促進經濟信息最大限度地得到收集和利用,造就全球範圍的大市場,從而促進生產力要素的優化組合,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互聯網對生產力促進作用還表現在,隨著它的不斷擴展,生產著人的新的需求,有力地促進了人類物質生產領域的擴大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近年來崛起的信息產業就與互聯網絡的發展需要密不可分。如今,這一新興產業正有力地推動世界範圍內經濟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近幾年經濟持續增長,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技術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

互聯網對人類精神文化活動的影響更不能低估。互聯網促進了學術思想和科學研究成果的廣泛傳播。電子版圖書和報刊雜誌的發行,網上數據庫的開通,網上書店的開張,數字圖書館的建立,信息資源的共享,為學術思想、科技信息和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另外,互聯網還使教育模式發生著深刻的改變,也為人們展示藝術創造才能提供了新的場所,為人們充分表達各自的思想和意願提供了技術基礎。這些均有助於個人素質提高,有利於個人良好品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