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人們麵對著越來越多的道德難題和精神危機,如人情冷漠、精神空虛、金錢至上、恐怖主義等。但在互聯網中,我們卻往往能更多地感受到“真”、“善”、“美”。在互聯網中,不論誰有疑難,隻要在網上發布求救求助信息,網友一般都會熱情地給予無私的幫助。很清楚,當人們提供這種幫助時,是不期待任何利益回報的,網民們的很多行為體現著“真”、“善”、“美”。像Linux的作者們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懷著交流技術,打破微軟壟斷的崇高心理投入他們的開發,並將源代碼公之於眾,使之成為免費資源。另外,在互聯網中,空間距離意義弱化,人們交往頻率提高,從而有利於人們之間增進了解和信任。同時,由於互聯網絡中信息傳遞的可匿名性,活動主體突破身份、角色、地位的現實差別而實現平等交往。這些都有利於在網絡中形成一種平等、互愛、和諧的人際關係。有些人甚至認為,在現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中,也許隻有在網絡上才能真正品味到人與人之間的那份赤誠和真情。綜上所述,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自下而上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技術基礎和現實手段,它是人類實現自由、實現理想的強有力的武器,它所內含的有利於生存和發展的道德價值是難以估量的。
二、不能簡單地把網絡問題的出現歸咎於互聯網絡的發展
伴隨著互聯網絡的誕生和廣泛使用而出現的問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複雜的社會現象。人們之所以忽略其他因素對網絡的影響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他們把大家熟悉並生活在其中的空間稱為“物理空間”,而互聯網則是所謂的“虛擬空間”(又稱為“電子空間”、“賽博空間”);傳統社會中形成的既有道德在網絡社會中並不適用,“虛擬空間”中存在著相對獨立於“物理空間”的網絡道德。對此,我們可從兩個方麵加以澄清:首先,把互聯網絡解釋為“虛擬空間”,把現實世界解釋為“物理空間”,然後把在社會學意義上作為“物理空間”組成部分的“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是完全錯誤的。其實,網絡天地、虛擬空間、信息高速公路等等,都是始終附著於現實的“物理空間”的,都是現實生活通過技術載體的某種實現、某種表現形式,否則它們就無以存在,毫無意義。“虛擬空間”自身的運行規律隻是一種技術規律,隻有和“物理空間”結合起來,也就是和處於現實生活中的人的活動結合起來,才具有社會屬性和意義。隻有以“物理空間”為基礎,以“虛擬空間”為媒介,二者共同作用,作為新的表現形式的網絡問題才能成立。脫離“物理空間”談論網絡問題,完全是誇大、曲解了互聯網對社會的影響。
互聯網絡中出現的問題深受互聯網絡空間外的其他因素影響。這其中,網絡空間中活動主體(一般指互聯網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者、互聯網絡運營商以及互聯網絡的一般用戶)素質的影響尤顯突出。科學是一種強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全取決於人自己,而不取決於工具。
此外,網絡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是可以通過網絡自身的發展和完善來解決的。
第三節網絡傳播的宏觀管理
伴隨網絡傳播在全球的發展,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認識到對於網絡傳播應該促進發展與進行管理應該並重。因此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先後頒布了相關的法規對網絡新聞傳播進行管理和控製。
網絡傳播的優勢是信息傳遞速度快、信息量多,並且可以與受眾之間形成互動,這些都是報紙、廣播、電視等無法比擬的。但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也帶來許多垃圾,包括信息垃圾和政治垃圾。如果任由它們泛濫,就回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直接危害到國家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危害也更大。因此,對網絡傳播必須進行必要的管理,不然將會形成信息漏洞,會對其他媒體的管理形成衝擊。
由於上網的隱蔽性,對網絡傳播的控製比對大眾傳播的控製要困難得多。十幾年工夫,因特網的技術突飛猛進,而規範管理發展緩慢,兩者猶如龜兔賽跑。於是圍繞著信息網絡引發了一係列的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