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網絡恐怖主義
“9·11事件”成為美國人揮之不去的陰影,恐怖分子利用網絡進行攻擊的預言又成人們新的夢魘。在網絡化的社會,發生“數字珍珠港”事件不是沒有可能。數千個生命在2001年9月11日的那場恐怖襲擊中消失了。爆炸、劫機和其他大規模破壞活動等恐怖分子常用的手段一度成為人們的話題,也成為一些國家的防範重點。但在當今的網絡世界,計算機也會成為恐怖分子利用的重要武器,數字珍珠港的預言決非毫無根據。
1998年3月,美國馬塞諸塞州的一位少年通過侵入Bell Atlantic電話公司的網絡,切斷了對當地機場控製塔的重要服務,一度使該機場引導飛機降落的控製係統失靈。2000年,澳大利亞人利用Internet、無線電台和盜竊的控製軟件,將100萬公升的汙水排放到昆士蘭州的河流與沿海水域中,以報複當地政府拒絕聘用他。他45次嚐試進入控製係統都失敗了,但最後一次卻成功進入。設想一下,如果機場控製係統完全被恐怖分子所控製,如果排放出的是有毒液體,而且排入城市的供水係統,可能又會是另一種結果。虛擬的網絡攻擊同樣也會造成血淋淋的教訓。
同時,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恐怖分子可能已經考慮了此類網絡攻擊行動。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調查人員已經發現了無數的匿名刺探行為,主要是針對有關美國的緊急電話係統、供水網絡和電網等基礎設施的關鍵部分。
與一般的恐怖主義不同的是,網絡恐怖主義以網絡為戰場,通過網絡上的漏洞進行破壞,達到危害人類的目的。現在全球網絡恐怖分子已經蠢蠢欲動,他們正在尋找導致全球恐怖的漏洞。製止網絡恐怖主義需要全球各國政府、企業甚至每個人合作,從預防入手,在每個環節采取防範措施,這樣才能使網絡世界安全。雖然網絡恐怖分子已在暗地裏磨刀霍霍,但是人們仍舊沒有意識到防止和打擊網絡恐怖主義的緊迫性。有網絡的地方,就有可能被網絡恐怖分子進入。因此,必須首先對網絡進行檢查,發現漏洞並進行補救。此外,必須對網絡不同層次進行安全保護,設立防火牆,安裝防毒軟件,不給網絡恐怖分子可乘之機。
網絡安全應該采取的三大步驟:首先是確定責任和範圍,其次是選擇可行的安全保護措施,最後是找到漏洞,及早預防。對付網絡恐怖主義,人們必須拿出更大的耐力和精神,才能戰勝對手。
5.警惕網絡暴力
2006年,一個發生在中國多家網站上的“網絡追殺”事件,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的關注。事件的起因是,一個丈夫在網上發帖,譴責妻子與網名叫銅須的大學生有一夜情,並公布了兩人的網絡聊天記錄和銅須的QQ號。他的帖子很快激起了熱烈的反應,攻擊偷情主角的“哄客”隊伍迅速由數百人發展到數萬人,相關網站的點擊率飆升。
央視對這一事件作出了反應,批評網民的行為是“網絡暴力”,但避免就第三者事件本身作出道德評價。而網民則在“天涯”組織起了新一輪的反擊運動。“銅須事件”引發海外媒體的嚴重關切。《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和《南德意誌報》等歐美報紙,相繼刊發報道,質疑中國網民的做法是對個人權利(隱私權、情感和生活方式選擇權等)的嚴重侵犯。《國際先驅論壇報》以《以鍵盤為武器的中國暴民》為題,激烈抨擊中國網民的“暴民現象”。在西方人看來,這場虛擬事件正在演變成大規模群體性暴力,並已成為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不和諧音。
在事件的整個進程中,在各相關網站,網民的反應幾乎是一邊倒地憤怒聲討偷情主角。相反的聲音十分微弱,被淹沒在眾口一詞的聲討之中。一些網民肆無忌憚地侵犯事主的隱私權,通過各種手段搜出銅須的真實姓名、所在學校、手機號、家庭和學校的電話號碼、父母的住址、他的求職簡曆、他在國外的女友的姓名、他的照片、女事主的照片,把這一切都公布在了網上。憑借這些信息,人們對他及其家人進行無休止的騷擾和羞辱,使其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網民的語言充滿暴力色彩,有人叫嚷“以鍵盤為武器砍下奸夫的頭,獻給受害的丈夫做祭品”,有人詛咒讓偷情者“死無葬身之地”,有人發布“江湖追殺令”,呼籲全社會封殺銅須,堵死他大學畢業後求職的路。一些網民組織虛擬審判,在虛擬世界中以靜坐、遊行、謾罵、自殺等形式集體聲討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