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具有的“善惡雙重品格”。在2001至2004年間,“互聯網之善”一度表現出某種令人激動的特性。麵對孫誌剛案及其一係列侵犯百姓權益的案件,正是互聯網民意促成“暫住證”的取消,改善了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況,顯示出互聯網的強大能量。但是從“陳易賣身救母事件”、“虐貓女子事件”直至這次“銅須事件”,提示人們,有必要建立起合理的網絡規則,其核心是劃清言論自由與侵權的界限,對侵犯個人權利尤其是隱私權的網上言論,應該有一套有效的機製進行監督,使侵權者不能逃脫應負的法律責任。
五、網癮症分析
互聯網充斥著形形色色、無窮無盡的信息,能滿足不同個體對信息占有與索取的需求。另外,互聯網是一種開放、平等、相對寬鬆自由的環境,能使人產生其他任何事物都無法產生的親密感、無時空感和無壓抑感,因此容易導致使用者上癮。
網絡可以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獲得自己所要的物品、想要的信息,可以讓網民交到一些網友,可以聊天,可以聽音樂、看電影,在虛擬的世界中網民的生活似乎比在真實世界更豐富多彩。然而,網絡卻使網民與生活現實的距離進一步拉大。長期沉溺於網絡當中的網民們容易產生人際交往障礙,其性格變得孤僻,與他人距離疏遠,對人冷漠,容易變得孤獨、苦悶、焦慮、壓抑,甚至情緒低落、消沉,精神不振。長期沉湎網絡,易產生空虛的感覺,引發心理常見病,如躁鬱症、厭食症、強迫症等。癡迷網絡者,與現實世界接觸機會減少,與家庭成員缺乏溝通,造成精神抑鬱、情緒低落,生理、心理都受到影響。習慣於網上的指令式,回到現實世界,有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的不和諧。
2000年3月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項調查發現,全球約有20萬網民患上“強迫性上癮”病。在德國,2400萬上網人口約占德國總人數的1/3,其中約有600萬是網上聊天室的常客。有關“網癮失調症”這種時髦病,目前德國醫學界還來不及確定具體的診斷標準,但網上聊天已經風靡德國,成為一種群眾性的信息交流活動。也有專家認為,網上聊天者中有一族可能是內心充滿孤獨感的心理障礙患者,他們發現互聯網是克服膽怯和尋求友情的最佳途徑,因為在虛擬空間與不謀麵的對方交談比在任何一個具體場合都更加簡便、快捷、保密、刺激和不受約束。
鳳凰網2002年8月14日報道,根據一項大型民意調查的結果發現,美國約6%的互聯網用戶均有不同程度和類型的“上網癮”。發起進行這項調查的治療兼研究員戴·格林菲爾德和美國廣播公司合作進行了這次調查研究,透過美國廣播公司的網頁發放及回收了1.7251萬份有關使用互聯網情況的問卷。問卷的問題多是改自用來測試“賭癮”的問題,包括問受訪者曾否透過使用互聯網來逃避煩惱,是否無法克製減少使用互聯網的失落感,和是否覺得自己不是在使用電腦時仍幻想著上網等。如受訪者在10個問題中有5題或以上的答案是“是”,他們便算是有“上網癮”了。調查的結果發現有990名受者,即5.7%人已成了“上網癮君子”。
目前的研究發現,普通人變成“網蟲”大約經過了對網絡的好奇、喜愛到著迷等三個階段。但是,著迷網絡是否會導致網絡性心理障礙與個性特征有很大的關係。這主要表現在此人的性格、平常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麵。一般認為,性格內向不太愛與人交往的人以及想從網絡中得到某種答案或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在接觸了網絡後過分沉溺,以至於產生不同程度的網絡性心理障礙。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女性想通過網絡來抒發、宣泄自己的情感,以彌補在現實生活中感情上的空缺。如果在網上有呼應,便會產生共鳴,似乎找到了知己。但一旦發現對方與自己理想的標準有太大距離時,便會情緒失落,產生抑鬱甚至厭世的情緒。
據中新社北京2001年10月17日報道:一項對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進行的抽測表明,大學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網絡成癮者,在被試者中占到6.4%。據新華社2002年6月21日報道,上海一些名牌大學裏,近年來因成績不佳而被退學的大學生中,最突出的“病症”是無節製地使用電腦上網、聊天、看光碟、玩遊戲。據《中國教育報》2002年5月19日第1版報道,一名17歲的高南昌三學生幾個月來逃學,因沉迷網絡遊戲而猝死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