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技術與市場
多數風險資本在進行機會篩選時會把技術與市場作為選擇標準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風險資本投資的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種技術或市場的未來。因此,他們必須對項目所涉及的技術和市場有深入的了解。由於他們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技術,因而在項目篩選時隻能考慮自己熟知的領域內的技術。風險資本家一般傾向於新興技術而非成熟的技術。
3.地理位置
對地理位置的考量主要是從方便管理出發。投資一旦發生,風險資本家就要和企業家保持經常性的接觸。從時間和費用兩方麵考慮,風險資本家希望選擇離自己較近的項目,一般傾向於選擇位於主要城市附近的項目。然而,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地理位置方麵的考慮正趨於淡化。
4.投資階段
風險企業對風險資本的需求發生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對不同發育階段的企業進行投資選擇體現了風險資本家不同的風險偏好和對收益與風險的平衡。一般來說,企業早期投資的風險較大,但收益較高;反之,後期投資的風險較小,但收益也小。風險資本家必須依據個人的風險偏好在收益與風險中作出平衡。根據美國風險資本業1988年的統計,種子投資和創業投資占整個風險資本總投資的12.5%,而擴張性投資和後期投資占67.5%。這表明多數風險資本的投資發生在企業具有一定規模以後,但這並不說明這兩類投資在項目數量上的差異,因為種子投資和創業投資所需的資本額一般較小。
三、機會評價
傳統的公司財務理論認為,投資者尋求的回報應與該項投資的非分散性風險有關。根據資產定價模型(CAPM),投資所獲取的報酬應與無風險的長期利率成正相關,同時也隨股票市場預期報酬率與長期利率之差同方向變化。因此,標準的投資評價方法是以現金流現值和分紅現值作為基礎的。但是,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於風險資本的投資評估。對一個處於發育早期、充滿不確定性的企業進行未來現金流的預測是不現實的;同時,這種企業幾乎沒有現金分紅,投資者的報酬體現在退出時的股份增值中。由於風險資本投資的是未來的增長機會,期權理論為風險投資項目的評價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理論工具。風險投資的多階段特征使投資者擁有現在投資或稍後投資的選擇權利。當第一次投資發生後,投資者沒有義務做後續投資,但有權利在獲取進一步的信息後進行後續再投資。由於後續投資是一種權利而非義務,投資者在企業未來的價值增值中擁有一個有價期權。
用期權定價方法評價風險資本的投資已有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少量的實際應用。但是,絕大多數風險資本家是依據對企業商業計劃的主觀評估來作出投資決策的。主觀評估的過程一般包括三個步驟:因素評價、收益風險評估和投資決策。
因素評價中有收益因素和風險因素的評價。收益因素主要是市場前景和產品新意,前者是最重要的。風險因素主要是管理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其中管理能力是最重要的。通過對各個因素的分析,風險資本家獲得該項投資的預期收益和預期風險,然後依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在對比分析各個項目的這兩項指標後作出投資決策。
四、交易設計
風險資本家作出投資決策後,必須和企業家一道設計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投資合同。從風險資本家的角度看,設計投資合同有三個方麵的用途:(1)合同設定了交易價格,即風險資本家的風險投資可以換取的股份數量;(2)合同設定了對風險投資的保護性契約,它可以限製資本消耗和管理人員工資,也可以規定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風險資本家可以接管董事會,強製改變企業的管理,通過發行股票、收購兼並、股份回購等方法變現投資,保護性條款還可以限製企業從其他途徑籌集資金,避免股份攤薄;(3)通過一種被稱為賺出(Eran-out)的機製設計,合同可以將企業家所取得的股份與企業目標的實現掛起鉤來,激勵企業家努力工作。
合理的交易設計對風險資本家取得既定的目標收益率具有重要意義。威廉·薩爾曼(Sahlman,1990)的研究表明,風險資本家通過多種機製激勵企業家努力工作和提供準確信息。常用的機製包括分階段投資和可轉換財務工具“股份棘輪”。這些機製使風險資本家與企業家之間能夠合理分配權利和義務。它是風險資本市場治理結構的重要內容,我們將在以後做具體分析,在此僅做一理論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