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吞山河的音樂突起,其旋律如萬裏長城,拔地淩空,蜿蜒千裏;似黃河怒濤,奔騰咆哮,浩浩東流。〕
從以上兩個劇目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需要使用的音樂性質、種類、聲音形象、旋律氣氛以及技術處理方法都作了說明,提出給導演、配樂的創作者參考。這種文字之所以要強調,一則是過去寫劇本的作者們對它常常是忽視的,書寫得非常簡單,甚至隻寫兩個字“音樂”。什麼音樂呢?從劇情出發,你對導演、配樂的工作有些什麼要求呢?一切都看不出來,這就顯得過於粗糙而缺少藝術性了。二則是廣播劇劇本現在出版的機會較多,改變了以往隻能在收音機上聽到而看不到文字劇本的狀況。出版文字性的讀物,就應該用文字清楚地表現內容。而且,這部分文字最好多使用音樂術語和能誘發想象力的、具有詩情畫意的語言。富有文學性的語言,可以為讀者提供更為廣闊的想象天地,使廣播劇更具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第二節 歌曲的種類和使用
廣播劇中的歌曲是有詞的音樂,是文字和音樂的綜合。歌曲在劇本中是文字的組成部分,它比較具體地體現劇作的內容,有不少廣播劇都使用歌曲。
一、歌曲的種類
廣播劇中的歌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主題歌;一類是插曲。
(一)主題歌
主題歌往往是概括地表現劇作的主題內容的歌曲。比如廣播劇《道路就在你腳下》中的主題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邁開青春的腳步,
道路就在你腳下,
堅定信念,樹立理想,
堅韌不拔,勇往直前。
事業要辛勤的汗水澆灌,
天地靠奮發的勞動開創!
啊——
天地靠奮發的勞動來開創,
事業要辛勤的汗水來澆灌。
啊——
天地靠奮發的勞動來開創!
這個劇目的主題思想是通過郭自強克服種種困難,勤奮學習,終於成為自學成才的外語教師。它勉勵青年人不要怕挫折,要堅定信念,樹立理想,就一定會有所成就。這首主題歌把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用詩歌的語言概括地表現出來。一部廣播劇通常隻有一首主題歌,其餘的歌曲是插曲。
(二)插曲
插曲是穿插在劇中的短曲,也是廣播劇的組成部分。插曲有三種形式。
1.劇中人演唱的插曲
劇中人演唱的插曲一般是指根據戲劇情節規定,劇情發展到需要劇中人物歌唱的歌曲。比如廣播劇《二泉映月》中,琴妹同阿炳到街頭賣唱的歌曲:
(唱《無錫景》)
小小無錫景,
太湖魚米鄉。
青山綠水,
好呀好風光。
好風光呀——好風光,
風光雖好人辛酸,
琴妹賣唱訴衷腸。
家破人又亡,
三歲沒有娘,
爹爹帶兒逃呀,
逃荒去賣唱。
去賣唱呀,走四方——
背井離鄉思親人,
寒冬臘月盼春光。
江湖風浪多,
碼頭有虎狼。
心比黃連苦呀,
琴聲更淒涼。
更淒涼呀,更淒涼,
茫茫黑夜何時盡?
一曲唱罷淚汪汪。
這首插曲是劇本規定琴妹要唱的,歌詞當然也是廣播劇的組成部分了,同時,用歌聲也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情感。在該劇中,阿炳在街頭唱《金圓券滿天飛》的插曲和罵李老虎的歌曲《唱唱變色龍》等都屬於劇中人演唱的插曲。
2.伴唱插曲
伴唱插曲不是劇中人演唱的而是由劇外人演唱的歌曲。它往往起到烘托主題、渲染氣氛的作用。比如廣播劇《彭元帥故鄉行》中的開頭用了一段歌唱,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
〔江水奔流翻滾聲。〕
【解說】奔流的湘江水啊,沒有風,你為何翻起波浪?啊,原來是你日夜懷念的親人回來了,難怪你如此激蕩!
歡迎你呀,彭元帥,湖水要為你縱情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