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廣播劇的音樂和歌曲(2)(3 / 3)

(歌聲起)

湘江水啊彎又長,

笑迎親人回故鄉。

三十年來沒相見,

思念親人望斷腸。

該劇的結尾也用了一段劇外人的歌唱來烘托主題,增強戲劇的氣氛。歌詞是這樣的:“說我人民話,辦我人民事,提頭敢直諫,寧為真理死!”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3.無詞的插曲

這種插曲隻有音樂的旋律而沒有歌詞。無詞的插曲如果運用得當,往往可以起到渲染氣氛、增強情緒和增添藝術感染力的特殊效果。比如:廣播劇《千古流芳彭元帥》中的無詞的插曲《啊——》,這首插曲是當彭元帥被“四人幫”一夥陰謀家迫害致死後唱的。歌曲中雖然無詞,卻十分恰當地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因為人民對被“四人幫”一夥迫害致死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懷念,是無法用語言來表現的,思念的心情又抑製不住,於是出現了無詞的歌唱。這種無詞的插曲是很有感染力的。

二、歌曲的使用

在使用廣播劇的歌曲時,一定要貼切、準確,絕不能為了歌唱而歌唱,為了配歌而配歌。這就要求作者在寫劇本的時候,慎重地使用歌曲。一定是在劇情需要,人物情緒達到高潮、達到飽和點的場合才使用歌曲,而且必須是“觸景生情”的結果,才適合於引吭高歌。那種“戲不夠,歌來湊”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一書中談到“歌唱實際上是一種悲歡的表現”,是“情感的產物”。另外,使用歌曲一定要在構思整個劇本的時候就預先設計好,使歌曲成為劇情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劇本已經寫好,事後補加歌曲,往往會造成節外生枝的惡果,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廣播劇中的三種因素暫且講到這裏。這三種因素是針對一般的廣播劇而言的,不是所有的廣播劇都要具備這三種因素,國外的廣播劇有些隻有語言和很少的音響效果,而沒有音樂。比如:德國的廣播劇《結算》、《課堂作文》、《大門外麵》,就不使用音樂。英國製作的廣播劇《複仇》等隻有音響效果,或者說隻用音響效果來編輯成廣播劇,不但沒有音樂,連語言都省去了。這些劇目都打破了廣播劇三種因素的規定與要求。不過,我國的廣播劇創作者現在還是在遵守著這三種因素的理論進行廣播劇的創作。未來打破這種限製將是廣播事業發展的前景和必然的趨勢,廣播劇的發展必然會產生深刻的改革,出現更多的新型劇目。但筆者認為,廣播劇還是應該充分運用這三種聲音因素來進行創作。一則,廣播劇已經先天地失去了視覺的欣賞手段,這是它不可彌補的欠缺;二則,如果在聽覺世界——聲音世界中的三種因素再少那麼一兩種因素,未免顯得太單調了,藝術的美感太欠缺了。因此,在筆者看來,如無特殊的必要還是采用三種因素來製作廣播劇為好,何況這三種因素又都擔負著藝術創作的職能呢!這隻是筆者的看法,僅供參考,絕不意味著束縛作者在形式上的開拓和探索。

為了講述上的方便,筆者把語言、音響效果、音樂三種聲音因素作了分門別類的研究,講述了它們各自的作用和特點。但在創作劇本時,它們應該以整體性的麵目出現。這就要求劇作者在寫劇本時,具有整體觀念,使三者在劇本中成為有機的整體。有位廣播劇編導說:廣播劇中的三種因素,“語言是骨骼,音樂是血液,音響效果是皮肉”。這種形象化的比喻,正是從整體上揭示了語言、音樂、音響效果三者之間互為依存的關係。但這三者又通過一定的結構才能轉化為整體生命。也就是說,三種因素正是經過通盤的組織、合理的調動、巧妙的安排,才能成為廣播劇的有機整體,形成一個活生生的藝術生命。

思考題:

1.音樂對於廣播劇的重要性是什麼?

2.廣播劇中的音樂都各自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3.在廣播劇中應該如何正確地使用歌曲?

注釋:

[1]中國廣播劇研究會編:《廣播劇通訊》第2期,第69頁。

[2]蔡子民編譯:《廣播劇的特點和方法》。

[3]蔡子民編譯:《廣播劇的特點和方法》。

[4]《戲劇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頁。

[5]《廣播劇選集》,廣播出版社1984年6月版,第4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