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解說詞不是那種敘述式的語言,而是夾敘夾議地把韓寶山的性格揭示給聽眾,而且還設置了懸念,引起聽眾的興趣。評議性解說寫得較為突出的是廣播劇《彭元帥故鄉行》中的一段:
【解說】在彭德懷同誌的故鄉湘潭鳥石寨,當初,這裏知道彭老總真名的人並不多,都喊“真訝子”。“真訝子”,這是多麼親切、響亮的名字,又是多麼名副其實的稱呼呀!古往今來,真善美三種,美德以真為首,由真而善而美。彭老總就是個真人,他沉默寡言,不講則已,講必真話;他畢生奮鬥,不做則已,做必認真;他堅持實踐,追求真理,把一片忠心無私地獻給了黨和人民!
這段解說詞,不僅形象地刻畫出彭德懷的人物性格,也對劇本主題起到揭示的作用。這種議論性的解說一定要用得恰到好處,要畫龍點睛,避免說教。
解說詞還有連接場景,概括地介紹劇情,引導劇情向前發展等作用。這裏不再一一詳述。總之,解說詞是廣播劇中有機的組成部分,它往往貫穿全劇的始末。我們在編寫廣播劇的時候,要充分運用這一藝術手段,幫助聽眾更好地理解廣播劇的內容。
二、解說詞的人稱
廣播劇中的解說詞分為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綜合人稱三種。通常來說,廣播劇中使用第三人稱的解說詞比較多。這類解說詞是以旁觀者的身份,以不超出冷靜的觀察者的範圍進行敘述、描寫、評議、引導等等。第三人稱的解說詞在正劇、喜劇、悲劇中都廣泛地使用,因為它比較方便、靈活、自如。前麵我們所列舉的例子中也大都是第三人稱的解說詞。
(一)第一人稱的解說詞
第一人稱的解說詞往往是劇中的某一個人物同時又兼任著敘述的解說者,以當事者的身份,向聽眾講述他親身經曆和目睹的事情。一般來說,第一人稱的解說詞會使聽眾感到親切。但是他必須具有自己的人物性格,因為在全劇裏,他除了擔任解說,又是劇中的一個角色,不像旁觀者那樣冷靜、客觀。
第一人稱的解說詞應當加強劇情的緊張性,或者是引出即將發生的事情,或者是給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作最後的總結。總之,第一人稱的解說者應當成為戲劇線索的積極參與者。例如:廣播劇《金鹿兒》中的王淑嫻,在劇中她既是黨委委員、團委書記,又分工負責顧客自由投票選舉優秀售貨員工作。《金鹿兒》這個劇的中心事件就是評選優秀售貨員,自然王淑嫻是這個事件的當事人,通過她的觀察、思考、調查研究,向聽眾介紹她的見聞。廣播劇《裂縫》中的人物李平,既是信訪組的組長又與主人公有過一段不尋常的交往經曆——主人公的初戀情人。通過她的回憶,她把過去自己的親身經曆和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一一向聽眾敘述、介紹,展示其內心活動,使聽眾感到自然、親切。總的來說,在第一人稱的解說詞中有以下幾種方式:
1.敘述式
這是第一人稱解說詞常用的方式。解說者敘述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聽眾隨著他的敘述了解到劇情的來龍去脈,劇中的各場戲也隨之串聯起來,引起聽眾的興趣。比如《裂縫》的開頭:
列車在茫茫的夜色中向前疾馳。車廂裏的旅客都已沉沉入睡了,然而我卻無法入眠。(長歎一聲)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會遇上你料想不到的巧合,好像命運故意捉弄你,或苦或甜,或辛酸或遺憾,我遇到的卻包含了這一切。昨天,省委王部長把我找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