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敘述提出一個小懸念,又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一場戲,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第一場戲過後,解說者又敘述了自己與郭一濱的關係:
郭一濱,這個曾經深深埋藏在我的記憶中的名字,從昨天起,一直苦苦地折磨著我。20年前,我曾把少女的熱情和燃燒的心奉獻給他,而後又痛苦地離開了他……現在我多麼想見到他,可又多麼怕見到他。1959年的冬天,記得也是這樣一個繁星璀璨的夜晚,我從省政治學校回到東海市……
這段敘述式的解說又提出了第二個懸念,並引出了第二場戲。第一人稱的敘述式解說,往往用來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之間的關係,設置懸念,引起聽眾的興趣。
2.描述式
第一人稱的描述式解說往往是為了讓聽眾明確劇中人物的外表、行為,使聽眾產生明確的印象,引導聽眾的想象。例如在廣播劇《金鹿兒》中,擔任解說的是王淑嫻,她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聽眾描述金明露的外表和她的行為舉動:
第二天一大早,我騎車來到了商場,在車棚裏,我一眼就看見了金鹿兒那輛招人耳目的寶石紅色的輕便女車。她來這麼早,幹什麼來了?但是糖果櫃、閱覽室,四處都找不到她。人到哪裏去了呢?(遠處傳來“迪斯科”舞曲)順著這怪裏怪氣的舞曲聲,我氣喘籲籲地找到了屋頂平台。天哪,隻見金鹿兒隨著錄音機裏放出的音樂,全身扭動著在跳舞!我閃身藏在煙囪後麵,看著她來回扭動的姿態,我耳根發燒,閉上了眼……(一陣腳步聲)金鹿兒跳著跳著,猛然間,踉蹌地撲向平台欄杆,像是要跳下去似的。我的心一下子縮緊了,正要去拉她,她又猛地回轉過身來……
這是怎麼啦?她昨天還那麼高興,現在遇到了什麼事?為什麼這麼痛苦絕望?哼,這隻能說是她靈魂空虛的大暴露!這樣的人還能做先進、當模範?(舞曲漸隱)我生氣地扭頭走了。(稍停)當天上午我了解了糖果櫃的賬目和月盤點的情況,和糖果櫃組長談了很久,沒有發現金鹿兒有任何問題。下午,我特意站在擁擠的顧客後邊看她賣貨。當我瞧著她那用金色發卡挽住的一頭濃密的卷發,還有那發卡薄子的一端綴著的幾條金鏈子,在她耳朵下麵蕩來蕩去……我心裏又添了一把火……
這段描述式的解說,以王淑嫻的觀察向聽眾描述了金明露的外表、舉動,使聽眾對金鹿兒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這段描述式的解說還安排了兩處伏筆,為後麵的戲做了情節上的鋪墊,起到了欲揚先抑的作用。爾後,王淑嫻又對金明露賣貨時的舉動做了描述式的解說:
顧客們多少雙眼睛望著櫃台啊,關切、好奇、焦急、等待……刹那間奇跡出現了,這時的金鹿兒改變了售貨方法,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她用左手拿一疊小紙袋放在身邊,右手靈巧地依次從奶糖櫃裏抓一把糖往秤盤上放,一放一個準,不高不低,正好一兩半。在右手拿貨的同時,左手迅速撚起一個紙袋,順著風勢一抖,紙袋口立即鼓起來了,真像變魔術似的。糖入紙袋兩手一推一合,糖袋一轉繩紮包,十字編花,美觀牢固。不僅小夥子們看得目瞪口呆,顧客們都看得滿心喜悅,直咂嘴……
這段描述式的解說,幫助聽眾更進一步地了解到金明露熟練的工作技能,更好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