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廣播劇人物設置及要求(2)(2 / 2)

改編劇本從人物聲音出發,改變原作中的人物性別也是允許的。較為突出的例子是廣播劇《珊瑚島上的死光》。小說原著及後來改編拍攝的電影中所描述與表現的發明原子電池和激光推進器的人物都是男性的科學家。小說我們不去談它,因為它是文字描寫的。但電影卻是可視的藝術,人物形象的特征可以說明他們的職業,觀眾一看就清楚了,印象也深刻,不會把發明原子電池的男性科學家與發明激光推進器的馬太博士相混淆。如果廣播劇也這樣處理,不僅會使聲音單調,而且也容易使聽眾在聽覺上產生相混淆的現象,特別是在年齡相仿、職業近似的情況下,就更不適宜了。為了突出廣播劇聽覺藝術的要求,廣播劇的創作者把發明高效原子電池的科學家改為女性科學家,這樣就與發明激光推進器的男性科學家區別開了。這一改變是符合廣播劇對聲音的要求的。

我國著名劇作家老舍先生在寫劇本時,也用聲音來區別人物的性格。他舉例說:“我設想張三是個心眼爽直的胖子,我即假擬著他是寬嗓門,放炮似的說直話。同樣地,我設想李四是個尖嗓門的瘦子,專愛說刻薄話,挖苦人,我就提高了調門兒,細聲細氣地繞著彎子找厲害話說。這一胖一瘦若是爭辯起來,胖子便越來越起急,話也就越短而有力。瘦子呢,調門大概會越來越高,話也越來越尖酸。說來說去,胖子是麵紅耳赤,呼呼地喘氣,而瘦子則臉上發白,話裏添加了冷笑……”[11]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也曾經說過:“如果你真想獲得富有效果的表演,那你就必須注意使聲調有變化。當我給一出戲分配角色時,我不僅考慮到這個角色要這樣的人,那個角色要那樣的性格,我還要挑選一個女高音,一個女中音,一個男高音和一個男低音。如果他們的對白用的全是一個調子,一種速度,那是極其不能令人滿意的,而最終是令人厭倦的。”中外戲劇藝術大師在編寫舞台劇本時,都談到他們對人物聲音搭配的要求,這對我們寫廣播劇的作者不僅是有益的教導,而且也是需要加以強調的地方。

假如在一部廣播劇裏隻有幾個男青年學生,而他們又是年紀差不多大小,說話的聲音也都是清脆的男高音,這樣就容易引起聽覺上的混亂。因此,在編寫劇本搭配人物時,應該盡可能地避免這樣的安排,想辦法把人物在聲音上區別開,使聽眾容易辨別清楚。即使是編寫紡織女工生活的戲,也要盡可能地搭進一兩個男保全工,這樣可以把男女聲岔開。為了使聲音區別開,還可以在安排解說角色上做些文章。如果一部廣播劇男聲多了,比如《你是共產黨員嗎?》大部分是男聲的戲,那麼,就可以把解說設置成女聲。相反,女聲多的廣播劇把解說設置成男聲,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