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人物行動上表現一致的也應該合並集中。例如:河北台錄製的廣播劇《钁柄成親》中有老姑這樣一個人物,在小說原作中卻有二嫂和老姑這樣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在對待韓寶山的婚事上都先後操過心,她們在行動上有其相似和一致的地方。劇作者將小說改編成廣播劇時,為了節省人物和集中筆墨,把這兩個人物形象合並在一起,把二嫂的動作移植給了老姑,豐富了老姑的動作和形象,使人物鮮明、突出,比起原作中二嫂和老姑平分秋色的安排要精練許多,也符合戲劇規律的要求。這就是前麵說過的“移植法”。
以上所舉的例子是在改編過程中遇到的人物集中問題,在創作中同樣需要把同類角色進行集中合並加以概括。例如:甘肅台製作的廣播劇《沙海魂》中有司伯納這個人物,他是一個代表帝國主義文化盜賊的藝術形象,而他的原型卻是三個不同時期來敦煌盜竊文物的強盜:一個叫斯坦恩,一個叫伯希德,還有一個叫華爾納。這三個人物在盜竊敦煌文物時行動上是一致的。劇作者為了揭露這夥盜賊,集中筆墨勾畫他們的嘴臉,把這三個人物集中在一起,塑造了司伯納這個文化強盜的藝術形象。
編劇的原則是盡可能地節省人物,不要使多餘的人物出現。因為多一人必多一事,多一事就可能出現重複和雷同,情節會變得複雜,人物性格上也會出現不鮮明的現象。因此,我們在編劇時要特別強調這一點。
三、主線人物明確
任何戲劇作品都要有一條主要的劇情發展線索,否則整部劇就成了一盤散沙。而情節發展的線索是靠人物來完成的。所以戲劇作品中都有主線人物,廣播劇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沒有一個貫穿全劇始末的主線人物,整部劇的情節就會鬆散,有可能是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地擺在那裏——初學編劇的作者常會出現這種問題。為了避免出現以上情況,在編劇過程中,首先要確定主線人物;主線人物一旦確定,整部劇的情節自然也就被貫穿起來了。如果把不必要的人物選入劇中,就會成為累贅,很可能破壞整個劇本的結構。
例如:廣播劇《南宮玲霞》中,主線人物是南宮玲霞,整部劇是圍繞著她的“留”與“去”的矛盾衝突展開的。劇本中與南宮玲霞有關的人物有方團長、謝文、範大姐、黃葉等,這些人物角色都得到保留,而南宮玲霞的老師孟雲秋,對南宮玲霞的命運雖然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劇中因為有黃葉這個人物出場,而且是孟雲秋委派其專程來調南宮玲霞的,所以劇作者隻用一封信就完成了孟雲秋這個人物的使命。
廣播劇的創作者要圍繞主線人物設置角色,開展劇情。所以說,在安排主線人物的時候,要很好地考慮主次人物之間的關係。這樣要求,目的在於使戲劇衝突緊緊地圍繞著主線人物展開,使矛盾衝突一環緊扣一環地推向高潮,獲得感人的藝術效果。
四、注意聲音上的搭配
廣播劇是靠聲音來表現的劇種,在人物角色搭配上要注意聲音上的區別。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目的在於使聽眾能夠從聽覺中分清人物的形象。因為每個人的聲音是由一定的音色和音質以及不同的音量、速度和節奏構成的。所謂音色,就是指聲音的個性。不同的音色能給人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所具有的聲音個性也體現著不同的性格。例如:甜美的音色,能給人以單純、天真的形象感受;渾厚的音色,能給人以穩健、成熟的形象感受;尖細的音色,能給人以刁滑、奸詐的形象感受;明亮的音色,能給人以開朗、活潑的形象感受;嬌嫩的音色,能給人以幼稚天真、弱小的形象感受;圓柔的音色,能給人以溫順、善良的形象感受;鏗鏘的音色,能給人以剛強、堅毅的形象感受;幹澀的音色,能給人蒼老、年邁的形象感受,等等。由於人物的音色、音質構成的因素不同,使得不同的人在聲音上出現差別,這個差別有助於塑造人物形象。劇作者如果在搭配角色時注意到人物之間在聲音上的區別,對於作為聽覺藝術的廣播劇而言是很有必要的。美國戲劇教授喬治·貝克說:“人的聲調,能夠促進想象,這是紙上的文字所往往做不到的。”[10]較為簡便的辦法是區別人物的年齡和性別。比如廣播劇《支票》中的四個人物,兩個男性人物:傅多尤和秦隊長是一老一中;另外的兩個女性人物:傅多尤的老伴和二嫂也是一老一中。而且音色搭配得當,聽眾一聽就會清楚,哪個聲音來自於哪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