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選材、題材和主題(4)(1 / 2)

作者在莫高窟采訪的時候,正遇到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在莫高窟實習。其中有一個學生創作了一幅敦煌縣鄉民保衛莫高窟的大型油畫,這對作者寫《沙海魂》的啟發很大。通過這幾次到敦煌的經曆,作者在腦海裏形成了這樣的意念:勞動人民既創造了莫高窟藝術,也保衛了莫高窟藝術。但是,作者也聽到兩個讓人不太理解的說法。其一是,敦煌藝術是20世紀30年代一些有誌於祖國藝術的專家們經過艱苦努力才發揚光大起來的,特別提出如果不是某某某,敦煌藝術不會介紹給世人;其二是,如果不是外國人取走藏經洞中的經卷,放到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和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莫高窟的藝術就永遠被埋在黃沙包了,不會進入世界藝術的寶庫。對於這些議論應該怎樣認識呢?作者經過認真分析後,認為一些藝術家在莫高窟藝術上的研究功績是不能否定的,但將功勞都歸於他們似乎不太合適。至於說是外國人拯救了敦煌藝術,那就更是無稽之談了。經過這樣的分析之後,作者要寫的劇作主題形成了。《沙海魂》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是要歌頌我們的炎黃子孫——勞動人民。忠魂又是何人?是那些世代保衛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無名氏的英雄人民。

通過對以上兩部劇的分析可以看出,劇作者在生活中積累素材時有了某種感受,產生了劇作的主題思想。當積累了足夠多的素材,題材將要形成時,主題也進一步得到提煉,同時也開始發揮主題對素材取舍的決定作用。最後,題材整理出來,主題也就成熟了。正如高爾基對主題所作的論斷:“主題是孕育在作家的體驗中的一種思想。這種思想是生活暗示給作家的,它潛伏在作家的印象倉庫裏還未形成;當它需要用形象來體現時,它會喚起作家心中要形成這種思想的欲望。”[11]

從劇作家的劇作實踐和作家的理論闡述,可以作這樣的歸納:

第一,劇作的題材是作者在作品中用來表達主題的材料。在敘事的作品中就是記述了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做了什麼事。而生活中的素材隻有經過作者的選擇、集中、加工、改造,才能成為作品的題材,它是作品全部內容存在的客觀基礎。沒有題材,也就沒有了劇作的內容。

第二,題材和作品的主題有著直接的關係。主題寓於一定的題材之中,而不是遊離於題材之外。題材能對作品的主題起促進或者阻礙的作用。李健吾說:“主題思想是一盞明燈,題材劃定照明的範圍。寫戲的人靠燈亮,從題材劃定的社會生活理出一個頭緒。”[12]概括地說,就是主題統帥題材,題材體現主題;主題是劇作的靈魂,題材是劇作的血肉;題材受主題製約,而主題又寓於題材之中。

第三,主題思想包括兩個方麵:客觀方麵是題材本身所賦予的思想意義;主觀方麵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立場觀點進行判斷、選擇、處理。要確立深刻、鮮明、具有高度思想性的戲劇主題,必須將主客觀兩方麵有機地統一起來。作者既不能“站在跟事實同一高度來觀察事實”,僅就題材的表象就事論事,也不能脫離題材本身的內在意義去任意拔高主題。要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就要求作者具有較高的分析能力,充分挖掘題材本身蘊藏的豐富內容,認識到它所包含的普遍意義。這種對題材的剖析、研究,實際上是對生活的探索和概括,蘊含著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愛憎情感。它不是進行抽象概念的邏輯推理,而是對人物、事件、環境的透徹理解和強烈的感受,凝聚著作者的看法和主張,因而才能激發起作者要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抑製不住的衝動,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

三、廣播劇的主題要求

廣播劇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廣播劇這一藝術形式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廣播劇又是聲音的藝術,它不能像舞台劇和影視劇那樣,通過直觀的藝術形象來加深觀眾對劇情的理解,更不能像文學作品那樣,可以細嚼慢看。它是想象藝術,通過人們的聽覺器官產生間接的形象,領會作者的意圖。含混的內容和主題都將破壞聽眾的藝術想象。根據廣播劇的這一特點,對主題提出這樣兩點要求:

(一)廣播劇要求主題鮮明

作者在寫劇本的時候,所確定的主題必須鮮明。英國一位廣播劇作家曾說過:“應該選擇用一句話能說明內容的主題。”日本的一位廣播劇理論工作者說:“廣播劇要依靠聽,所以劇應當一貫地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下去。”有人把廣播劇比喻為貝多芬的交響樂,貝多芬的交響樂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如“田園”、“英雄”、“命運”等。廣播劇主題要鮮明,具體是指:準確地、本質地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矛盾衝突,具有鮮明的思想傾向,揭示社會的進步與光明,有較強的說服力。也就是說,要求整個作品思想傾向要積極、正確。在戲劇矛盾真實、複雜、合理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人物性格和人物關係的發展變化,將主題自然而然地揭示出來。矛盾的基礎要可信,矛盾的發展要合理,矛盾的解決要自然,從而反映出生活的真實性、複雜性和生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