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以廣播劇《裂縫》為例。廣播劇《裂縫》是上海台的編導戎雪芬組織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作者帥征創作的劇目。該劇的原型人物係寶山鋼鐵基地副總工程師、冶金係統全國勞動模範。這位副總工程師的經曆是很豐富的,並且富有戲劇性。他的祖父是大地主,而母親卻是受人歧視的佃農女兒;早在青年時期,他就有理想的未婚妻,後來彼此分手,直到中年才和另一個素昧平生的婦女結了婚;在工程裂縫原理上,他發表的論文與蘇聯專家有分歧,由於政治氣候的變化,他受到不應有的對待;在大學裏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又因為所謂“白專”而被取消了候補黨員資格;“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下放去農場和一個土匪一起放馬;在寶鋼工程中,他尊重科學、大膽實踐,出色地采用了新的技術措施,使外國專家又驚訝又欽佩;出國去日本洽談合同,由於精通業務,據理力爭,為國家節約了三千萬美元,精明的日商也不得不讚歎:“中國有人才”……[9]這些富有戲劇性的人物經曆,為劇作提供了生動的素材。作者在研究這些素材之後,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產生了創作劇本的欲望和激情並著手構思劇情。在進行編劇的時候,帥征把深入生活所得到的零碎的、片段的素材加以選擇、整理,加工成劇作內容的材料,塑造了一位為彌合裂縫而奮鬥的郭一濱的藝術形象,以郭一濱的經曆來組織情節。那些寫進劇本的社會生活,就是創作的題材。於敏同誌曾說:“題材不能機械地理解為木匠手上的木料,題材包含了作者的心血……是以豐富生動的感性印象為基礎的。”[10]從《裂縫》這部劇的形成來看,素材是未經加工的原始材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屬於純客觀範疇的生活現象;題材則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改造,既包含客觀因素,又包含作家的主觀因素,是主客觀的有機統一。素材和題材的根本區別就在這裏。題材是作品內容存在的客觀基礎。
二、題材和主題的關係
文藝作品的內容包括它所反映的客觀社會生活和它所體現的作者的觀點兩個方麵,也就是題材和主題思想兩個方麵。廣播劇的內容也不例外。一部劇作的思想價值高低,主要不在於寫了什麼題材,而在於通過這個題材表達什麼樣的主題思想。主題屬於抽象的意念,題材是具體的現實生活的選擇,主題必須通過題材才能展示出來。主題與題材是密切聯係、緊密交融在一起的,不能明確區別。
主題是否正確、深刻,直接關係到作品的思想價值,同時關係到題材的選擇、結構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題具有統帥全局的作用。我們試以廣播劇《裂縫》主題形成的過程來進行說明。劇作者最初曾滿懷激情地介紹說,最能燃起他的創作熱情的是知識分子的命運和信念。他同編輯、導演在一起討論構思時,確定了這樣的立意:通過一個工程技術人員20年來的遭遇,寫出他對事業的堅定信念。選擇題材時,就從現在發生的過橋事件引申到過去,一直寫到1957年和“文化大革命”。第一稿形成時的題目是“從一封群眾來信所引起的……”劇本總的構架、人物關係、事件都有了,可以說初具規模。缺點是篇章長、容量大、枝蔓多、顯得散。原因在哪裏呢?立意雖然有了,但還不夠具體,作者想寫的東西比較多。比如劇中為了反映李局長和石虛對“四化”采取冷漠的官僚主義態度,寫了李平到家後,李局長全家團聚,子孫滿堂。飯桌上,兒子、孫子要求安排好的工作,李局長一一答應,石虛也表示願意效勞。這種對“特殊化”的諷刺,顯然與主題關係不大。又比如,李平和郭一濱在工地指揮部見麵後,一起去見石虛以及二人產生的爭論,郭一濱在家裏回憶深山中遇到老魏頭及老魏頭的遭遇等等都比較拖遝。但是初稿中提出了“裂縫”的問題,寫了“生活中充滿裂縫,我們的責任是為了彌合裂縫、消除裂縫而奮鬥”。這個提法很有新意,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從劇作的基礎來看,也有條件以“裂縫”為主題來貫穿全劇。電台編輯同作者交換了意見,作者很讚成編輯的意見,他在寫第二稿時,就把“裂縫”著意突出,以此統帥全劇,刪去了主題以外派生的枝蔓。第二稿比第一稿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作品也顯得有了特色。從廣播劇《裂縫》這個例子可以說明主題與題材是有機統一的,主題是作家提煉題材過程中得出的思想結晶,而題材又受到主題的製約。同時也說明了主題絕不是劇作者頭腦中固有的、事先確定的抽象概念,而是經過作者的認真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逐漸形成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是劇作者知識積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