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劇作的主題含混,往往是作者的創作思想不明確造成的,表現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模糊不清。此外,主題鮮明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把作品的主題直接說出來不可,刻意的“點題”反而會破壞了作品的含蓄性。含混不等於含蓄,鮮明也不等於直白。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反映劇作者的藝術功力不足之外,也與有的作者對“廣播劇主題要鮮明”缺乏正確的理解有關。這是從事廣播劇創作的人應該注意的。
(二)廣播劇要求主題深刻
一部廣播劇作品,隻有深刻地反映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塑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和豐富的思想內涵的藝術形象,揭示出深刻的主題思想和人生哲理,才有可能具有永久的藝術生命力。如果一部劇作隻停留在描寫事物的表麵現象,不去透過表麵現象發掘事物的本質,這樣的劇作可以說是隻見人物的行動,不見人物的思想,隻見事物發展的過程,不見事物發展的內在本質,我們說這是思想膚淺的作品。那麼怎樣使作品的主題思想深刻呢?我們以1984年度“丹桂杯”獲獎劇目《序幕剛剛拉開》為例,看看作者是怎樣在開掘作品主題上下工夫的。該劇最初的劇名為《新官上任頭把火》。劇中的矛盾衝突僅僅是圍繞著堅持原則、大膽維護人民利益的新上任的林業局局長柳春鶴與損公肥私的落後工人、綽號“滾刀肉”的牛大力展開的。在劇本初稿中,作者將自己的注意力較多地停留在柳春鶴怎樣整治了“滾刀肉”牛大力。這樣寫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劇作的矛盾衝突的背景就不夠廣闊,充其量也不過是與不良傾向作鬥爭,這種鬥爭的思想內容就不夠深刻了。作者在反複修改的過程中,逐漸擴展了作品中主人公的社會生活空間。牛大力的所作所為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應該有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因此要給劇作中的主要衝突賦予較深刻的思想內涵。作者在修改的過程中避開了就事論事,而是揭示出“隻有黨風純,才能民風正”的思想主題。這個主題思想要比同壞人壞事作鬥爭就顯得深刻多了。這樣開掘劇作主題,不僅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鮮活、生動,而且使主題更富有現實的社會意義。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開掘作品較為深刻的主題,作者必須抱著積極、嚴肅的創作態度和較高的社會責任感進行創作。很多廣播劇目在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改造時,都摒棄了就事論事的處理方法,而是努力從理想、道德、情操的高度來展示矛盾,組織情節,探究與闡發生活的哲理,使主題思想開掘得更為深刻。隻有那些能真實、深刻地揭示社會生活發展的必然規律,有較強的普遍性和社會意義,符合黨的方針、政策,充分發揮廣播特點的廣播劇,才能對聽眾起到更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
思考題:
1.為什麼在創作廣播劇時對題材的選擇一定要有嚴肅的態度、正確的立場?
2.題材的選擇要從哪幾個方麵著手?
3.概括地說,廣播劇的題材有哪幾種類型?
4.題材與主題的關係是什麼?
5.簡述廣播劇的主題要求。
注釋: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3頁。
[2]《廣播劇選》序言,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版,第2頁。
[3]《廣播劇選集》,廣播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7頁。
[4]王朝聞等著:《論劇作》,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頁。
[5]〔德〕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譯:《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12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頁。
[7]《真理報》1939年6月18日,第4版。
[8]葉紫著:《葉紫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頁。
[9]摘引自《全國廣播劇本創作座談會發言彙編》,第10頁。
[10]王朝聞等著:《論劇作》,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81頁。
[11]高爾基:《文學論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296頁。
[12]李健吾著:《李健吾戲劇評論選》,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