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選材、題材和主題(3)(2 / 2)

我們還可以從廣播劇《沙海魂》的形成過程來說明這一點。據《沙海魂》的作者介紹:1972年他第一次到敦煌莫高窟去參觀,莫高窟內469個洞中的藝術珍品都放射著奇光異彩,使他感到很興奮。在參觀的過程中,有位研究所的老師給他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莫高窟中的造型藝術和繪畫藝術都不是出自某個朝代的名畫家或者名雕塑家之手,而是無數的能工巧匠在這裏用心血凝結了震驚世界的藝術之花,但是,這些能工巧匠的姓名誰也不知道;第二件事是投資建造這些洞窟的不單是朝廷的官員、富豪闊商,有不少洞窟就是勞動人民,甚至是當時的下等人集資而建的;第三件事是唐宋時期的一些洞窟的頂部都畫有優美的、技巧很高的圖案,這些圖案的色彩經過幾百年而仍然鮮豔奪目,畫這些圖案的顏料也不知是從哪裏弄來的。這三件事給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於是產生了想歌頌創造這燦爛藝術的炎黃子孫的動機。但是,僅有想法並不能形成作品,於是作者又在1973年和1974年連續三次去莫高窟,對發生在莫高窟的鬥爭和莫高窟所經曆的災難進行了采訪。這三次采訪使作者對莫高窟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產生了新的認識。

首先是藏經洞的發現和珍寶的被盜。莫高窟的各個洞窟中,原來都放著經卷、書畫、繡像、銅像。宋朝時期發生了西夏之亂,千佛洞的僧人為了避戰亂逃往他鄉,在逃跑前,便把經卷、佛像、書畫等等都藏在下寺旁的一個寬2.5米、高4米的洞中,用土基、泥皮封閉。逃跑的僧人一去不複返了,後人也不知道有這個洞,這些藏於洞中的稀世珍寶一直存放了五六百年。光緒二十五年四月,藏經洞被一個庸俗不堪的王道士偶然打開。從此,這些珍寶三次被盜,幾乎洗劫一空。直到帝國主義分子華爾納1923年再次盜竊時,敦煌的鄉民自發起來反抗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趕走了華爾納,才算終止了這場卑鄙的盜竊行為。

其次是對莫高窟本身的殘害。後世人們對莫高窟矚目而感興趣,不少有誌趣的人前往,也有不少人自作聰明,借修複為名,任意塗改。有的借清除洞內沙石,改造洞壁,使莫高窟遭到人為的破壞。特別是沙俄部隊敗退到敦煌後,竟然在莫高窟內駐兵,起灶燒火。珍貴的壁畫、塑像被煙熏火烤糟蹋得不成樣子。這次,也是人民群眾一起趕走了沙俄白匪,才使莫高窟留於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