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虛構法
托爾斯泰認為,“沒有虛構,就不能進行寫作,整個文學都是虛構出來的。”因此,虛構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想象,它的自由性的特征表現得更為顯著,從而更廣泛地突破作家直接性的個人經驗的限製,導向虛擬性。
我們說,虛構更廣泛地突破作者直接性的個人經驗的限製,不是指不需要作者的經驗,而是要善於調動所有的經驗儲存,在經驗的喚起、合並的過程中進行新的生發。其結果是一個全新的藝術形象的誕生。虛構的創造性審美功能特點表現得十分突出。因而,經過再創造的藝術形象就不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的和作家記憶儲存的某一現成的“樣本”。高爾基在《我怎樣學習寫作》一文中曾說過:“語言創造的藝術,性格與‘典型’創造的藝術,要求要有想象、推測和‘虛構’。”
這兩種方式和三種方法,雖然是從小說的角度進行闡述的,但作為文學創作中的審美想象卻是一致的,同樣適用於劇本創作,無論電影、電視劇、廣播劇都有共同的規律性,離不開審美想象。因此,我們講了這五種想象的不同特點,以便進行劇本創作時參考。
思考題:
1.廣播劇是一種什麼樣的藝術種類?其特點是什麼?
2.為什麼說廣播劇的美產生於欣賞者的主觀意向中?
3.創作廣播劇需要哪幾種類型和方法的審美想象?
注釋:
[1]《戲劇美學論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315頁。
[2]〔日〕後藤義郎:《廣播劇先驅史》,NHK放送博物館。
[3]〔匈〕貝拉·巴拉茲著,何力譯:《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08頁。
[4]《廣播劇選》,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版,第2頁。
[5]〔德〕齊格弗裏德·克拉考爾著,邵牧君譯:《電影的本性》,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198頁。
[6]轉引自《關於改變戲劇觀念的一些想法》,刊於《戲劇報》1985年第1期。
[7]李健吾:《寫戲漫談》,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版。
[8]《怎樣欣賞廣播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節目報》1983年第34期。
[9]黃炳畸譯自德文。
[10]引自《廣播劇選》,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版,第2頁。
[11]引自《廣播劇選》,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版,第2頁。
[12]《廣播劇的語言及其他》,黃炳琦譯文。
[13]《中國廣播電視》1983年第5期。
[14]吳功正著:《小說美學》,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