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個理學家王陽明(王守仁),他曾譏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說:“即物窮理是走不通的路。我們曾實地試驗過來。有一天,一位姓錢的朋友想實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錢先生坐在竹子邊,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來。我就自己去試試,一連格了七天,也格不出道理來。我們隻好歎口氣,說,聖賢是做不成的了,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陽明這段話最可以表示中國的士大夫從來沒有研究自然的風氣,從來沒有實驗科學的方法,所以雖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終不能實行“即物窮理”,終不能建立科學。
十七世紀以後的“樸學”(又叫做“漢學”),用精密的方法去研究訓詁音韻,去校勘古書。他們做學問的方法是科學的,他們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是科學的。但他們的範圍還跳不出“讀書窮理”的小範圍,還沒有做到那“即物窮理”的科學大範圍。
所以我們中國人的科學遺產隻有兩件:一是程子、朱子提出的“即物窮理”的科學目標,一是三百年來樸學家實行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與方法。
我們現在和將來的努力,要把這兩項遺產打成一片:要用那樸學家“實事求是”的精神與方法來實行理學家“即物窮理”的理想。
一九三三,十二,十九
(本文作於1933年12月19日,收入《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9冊,黃山書社1994年12月版)
從曆史上看哲學是什麼?
這個題目很重要。從人類曆史上看哲學是什麼,一方麵要修正我在《中國哲學史》上卷裏所下哲學的定義,一方麵要指示給學哲學的人一條大的方向,引起大家研究的興味。
我在今年一二月《晨報副刊》上發表杜威先生哲學改造的論文,今天所講,大部分是根據杜威先生的學說。他的學說原是用來解釋西洋哲學的,但杜威先生是一個實驗主義者,他的學說要能夠解釋中國或印度的哲學思想,才能算是成立。
杜威先生的意思,以為哲學的來源,是人類最初的曆史傳說、跳舞、詩歌、迷信等等幻想的材料,經過兩個時期才成為哲學。
(一)整齊統一的時期
傳說神話變成了曆史,跳舞、詩歌變成了藝術,迷信變成了宗教,個人的想象與暗示,跟了一定法式走,無意識的習慣與有意識的褒貶,合成一種共同的風尚,造成了種種製度儀節。
(二)衝突調和的時期
人類漸漸進步,經驗多了,事實的知識分量增加範圍擴大,於是幻想的禮俗及迷信傳統的學說,與實證的人生日用的常識,起了衝突,因而批評的調和的哲學發生。例如希臘哲人(Sophist)之勃興,便是西洋哲學的起源。Sophist對於一切懷疑,一切破壞,當時一般人頗發生反感,斥哲人為詭辯,為似是而非。Sophist一字,至今成了惡名。有人覺得哲人過於激烈,應將傳統的東西保存一部分,如Socratea輩。但社會仍嫌他過激,法庭宣告他的死刑。後來經過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的調和變化,將舊信仰洗刷一番。加上些論理學、心理學等等,如衛道護法的工具,於是成了西洋的正統哲學。
歸納起來說,正統哲學有三大特點:
(1)調和新舊思想,替舊思想舊信仰辯護。帶一點不老實的樣子。
(2)產生辯證的方法,造成論理的係統,其目的在護法衛道。
(3)主張二元的世界觀,一個是經驗世界,一個是超經驗的世界。在現實世界裏不能活動的,盡可以在理想世界裏玩把戲。現在要拿杜威先生關於正統哲學的解釋,來看是否適用於中國。我研究的結果,覺得中國哲學完全可以適用杜威的學說。
中國古代的正統哲學是儒墨兩大派,中古時代是儒教,近世自北宋至今是宋明理學,尤其是程朱的理學。
現在分論古代、中古、近世三期。
中國古代的哲學原料,詩歌載在《詩經》,卜筮迷信載在《易經》,禮俗儀容載在《禮記》,曆史傳說載在《尚書》。在西曆紀元前兩千五百年,初民思想已經過一番整齊統一。一切舊迷信的舊習慣傳說已成了經典。
紀元前五六百年老子、孔子等出,正當新舊思潮衝突調和的時期,古代正統哲學才算成立。老子是舊思想的革命家,過激黨,攻擊舊文化,攻擊當時政治製度。古代以天為有意誌有賞罰,而老子說天地不仁,將有意誌的天變為無往而不在,無為而無不為的天,是一個自然主義的天道觀。老子這樣激烈的態度,自然為當世所不容,他很高明,所以自行隱遁。鄧柝比老子更激烈,致招殺身之禍,沒有書籍流傳後世,可見當時兩種思想衝突的厲害。
於是調和論出來了。孔子一方麵承認自然主義的天道觀,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一方麵又承認有鬼神。他說:“敬鬼神而遠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他總舍不得完全去掉舊信仰舍不得完全去掉傳統的宗教態度,但在一般人看來,他仍然是偏向革命黨。偏向革命黨的蘇格拉底不免於死刑,偏向革命黨的孔子不免厄於陳蔡,終身棲棲皇皇。這是第一派的調和論。
第二派的調和論是墨子。墨子明白提倡有鬼,有意誌的天,非命,完全容納舊迷信,完全是民間宗教的原形。但究竟舊思想經過動搖,不容易辯護,於是不得不發明辯證的方法,以邏輯為武器。我們看他用邏輯最多的地方,是《明鬼》和《非命》兩篇。他提出論辯的三個標準:
甲、我們曾經耳聞目見否
乙、古人說過沒有
丙、有用沒有用
譬如說有鬼,第一,曾經有人看見過鬼,或聽見鬼叫的;第二,古書上載鬼的地方很不少,故古人是相信有鬼的;第三,我們相信有鬼,則我們敬愛的人死了,我們尚可得到安慰,且而可以少做壞事,信鬼有利無弊是有用的。因此墨子是當時的正統哲學。
中古時代之整齊統一期分兩個步驟:第一步是秦時,李斯別黑白,定一尊;第二步是漢初,宗教迷信統一於長安,秦巫晉巫各代表一個民間宗教。漢武封泰山,禪梁文,一般方士術士都來了。這是道教與古供迷信衝突時期。
戴上儒家帽子的墨教出來調和,便是董仲舒所創之新儒教。以天人感應為基本觀念,替民間宗教作辯護,可謂古代迷信傳說之複活。故中古期的正統哲學是新儒教。
從東漢到北宋,儒釋道三教都來了,沒有十分衝突。唐時以老子姓李,道教幾乎成為國教,到了北宋真宗,崇道教,拜天書,封禪老子廟。道教之盛,達於極點,以至仁宗神宗時代,產生了許多懷疑派。如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李覯等,對於思想製度古書都懷疑,對於迷信的道教是一種反動,對於極端個人主義的禪宗是一種調和。於是在古代諸大思想係統中找出儒家,以五經為舊經典,四書為新經典。《大學》裏找出方法論,《中庸》裏找出心理學。靜坐不是學佛,是求敬,是注意,是為自己的修養,故自北宋以來,正統哲學是理學。理學調和的分子極多,以儒家為根據,容納道家佛家一部分思想,且兼容古代的宗教,為涵養須用敬之“敬”,完全是宗教的態度。
結論
我所以講這個題目,是要使大家知道,無論以中國曆史或西洋曆史上看,哲學是新舊思想衝突的結果。而我們研究哲學,是要教哲學當成應付衝突的機關。現在梁漱溟、梁任公、張君勱諸人所提倡的哲學,完全遷就曆史的事實,是中古時代八百年所遺留的傳統思想,宗教態度,以為這便是東方文明。殊不知西洋中古時代也有與中國同樣的情形,注重內心生活,並非中國特有的,所以我們要認清楚哲學是什麼,研究哲學的職務在那裏,才能尋出一條大道。這是我們研究哲學的人應有的覺悟。
(原載1925年5月31日《國聞周報》第二卷第20期。為明宵記錄稿。錄者附言:“這個題目,是胡先生五月十七日在北大第二院為哲學研究會講的。當場記錄的人很多,但是胡先生說他的原稿不久要正式發表,所以至今在報上沒有看見一篇筆記出現,然而這個演講代表適之先生最近的思想,又非常重要,特先將我的筆記刊登於此,以饗閱者。此篇隻算是筆述大意,脫誤之處,一定很多,尚望胡先生和當日聽講諸君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