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期要給兒童更好的精神食糧,要以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來教育孩子們。要抵製黃色、流行文化中糟粕的部分,最重要的基礎是兒童良好的性心理發育與性教育。是不是完全不讓孩子接觸這些不健康的東西,也不是這樣。第一,完全杜絕不可能,這些東西無處不在,是一個社會問題;第二,完全不接觸,可能就喪失產生免疫力。堅實的性心理發育基礎、性教育、學習優秀文化,有了這三個基礎,孩子們就能夠分辨是非。
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他自然要了解性的奧秘和性的知識,如果他不能從我們這兒探聽到,他就會從其他途徑得到,如從書本上、電影上,甚至在街上等,哪個途徑更為可靠、準確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作為父母、家長,當然是孩子心中的偶像,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所以,當孩子們遇到性的問題和困惑時,家長應早有準備,抓住適當的機會對子女進行性教育工作。
四、老人的怡然性事
在人們的觀念中,似乎性享樂隻是年輕人和中年人的權力,老年人已經完成了他的生殖使命,該退出性舞台了,再想這事,就是“老不正經”。其實,不論男女,生殖期的結束不意味著性反應能力的消失。
老年“性福”助長壽
老年人的性生活、性體驗相對較弱,性生活的目的在於增進感情,達到心理滿足,而不單純追求性滿足。性生活服從於身體健康安全的需要,在不危害健康的前提下過適度的性生活。在身體健康與性生活之間大多選擇前者,但適度的性生活對健康長壽也有增進作用。
有一對70歲的老夫婦,男的是大學教授,女的在大學圖書館工作,兩位老人身體都還硬朗。一個兒子在大學當教師,身邊一個孫子正在上中學,住房寬敞,和兒孫分居,生活條件很好。
年輕時,他們在事業上執著地追求,上進心極強,學術頗有成就,但性生活平淡,每周僅一、二次同房。退休10年性生活仍能保持每周兩次,聽別人說70歲的人不需性生活,尤其女性性欲完全消失,但他們性要求一如年輕時,對方還保持有滿意的高潮。
所以他們近來有點兒疑惑:保持這麼長期的性生活是否不正常?會不會影響健康?於是去找專家谘詢。
對於他們的情況,專家解釋道,性與人健康關係非常密切,性生活強烈的人,其健康水平也高,失去了性活動,多數人也就失去了健康。人的一生,能保持健康的原因很多。在健康的條件下,保持一定的性行為,更能促進健康。
聽了專家的解釋後,老倆口才放心而滿意地離去。
盡管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減退,性欲強度下降,但老年人仍是有性欲要求的。研究指出,除了某些特殊疾病之外,高齡男子可以將某種方式的性生活保持到70~80歲,60歲以上的男子有性欲者達90.4%,其中54.7%有強烈的性要求。
實際上,性的接觸是人類一種基本需要。通過性的接觸,青年人會精力旺盛,老年人也感到寶刀未老,遂忘老之將至。做愛的過程使能量釋放,且刺激性腺分泌激素,活躍神經內分泌係統,提高體內激素水平,減慢衰老。
性愛不是單純為了繁殖後代,而是人類感情的需要,它可以給人以幸福、快樂與滿足。協調的性生活有益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其性要求和性行為如果受到不恰當的抑製,得不到應有的滿足,就會引起精神上的煩惱和身體上的不適。
性的情趣有助於打破夫妻間枯燥沉悶的氣氛,使老人們激動,其愉悅歡快程度一如青年時代,同時,性生活也是釋放剩餘體能的機會。
老年人性心理誤區
有許多人由於缺乏性知識及封建意識的影響,認為老年夫妻為人長輩,要嚴肅自重,老年性活動是老不正經。男性本人也感到老之將至,應該停止性生活。認為夫妻不同房早早禁欲是合理的,陽痿是衰老的必然,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淘汰”。
一些女性也自認為過了生育期,且已停經,子孫繞膝,需嚴禁和老伴共處了,結果性欲減退,產生性冷淡。男性的自我終止性行為使得年過60的女性雖渴望同房,卻難以啟齒;男性不主動滿足她們,故她們也得不到性釋放,對健康也不利。事實上,許多老年人性能力並未消失,他們仍有性活力。
還有一種錯誤觀念,就是認為節精才能長壽。那種“節精養生”、“節精長壽”,故意長期不過性生活並視之為高雅之舉或保健有方的看法,其實是一種錯誤。適當的性生活不但不會損害健康,反而能延年益壽。老年人若沒有性生活,其結果是導致睾丸、卵巢、腺垂體的促性腺功能下降,雄性或雌性激素分泌減少,反而會加速衰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