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性福”才健康
據了解,我國性科學家對性健康的定義是:在身心和諧、人性幸福的基礎上,通過密切人際交往和建立愛情的方式,達到性行為在肉體、感情、理智和社會生活諸方麵的協調和圓滿。
有性才有健康
著名的性學家史成禮教授說:“有愛無性是不可能的,有性無愛是不健康的。性與愛相分離,必然會使性喪失活力。”
性愛之所以是一種快樂的享受,乃至有益於健康,就在於男女雙方在交合時不僅能獲得肉體上的快感,還能相互培養感情,使感覺升華為感情,使感情升華為親情與摯愛。做到愛與性的完美結合,需要夫妻雙方的共同努力,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同時也需要相互諒解、信賴、配合和支持。
史教授說:“性是基本的人權,性是健康的,有性才有健康。沒有性就沒有生存發展權,社會有責任讓這種權利得到確立和保護。”
沒有了性就談不上是健康的人、完整的人。一些人由於在性觀念上存在著誤區,導致性心理障礙,從而產生恐慌、焦慮、自卑、萎靡、抑鬱等情緒反應,嚴重者甚至可能自殘、自毀。
王先生今年剛50歲,妻子才38歲,他曾因排尿不暢而影響了性生活,為此常遭到妻子的辱罵,甚至惡語相向,可謂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吵,還動不動就摔碗摔花瓶的,原本美滿的家庭瀕臨破裂的邊緣。而他本人又比較內向,對於這種事羞於啟齒,害怕別人對他說三道四的,因此他也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於是便被折磨了好幾年。
後來,他終於鼓起勇氣到醫院檢查,經過專家診斷,他患的是尿道狹窄和前列腺炎,便給他實施了尿道擴張和前列腺治療。王先生的性功能很快就恢複了正常。這下妻子滿意了,家庭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和諧。
根據專家的研究,性有三大功能:生殖功能、享樂功能、健康功能。目前中國人隻強調了生殖功能,了解一點享樂功能,但卻忽視了健康功能。專家認為,從生理上分析,正常而適當的性能讓人獲得健康。其原因在於,男女交合不僅能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時還可以興奮內分泌腺的活動,抑製抑鬱情緒,起到鎮靜安神、改善睡眠、提高生命活力的作用。
中年人的“性福”
醫學專家說:人生來就有性欲,人們正是為了獲得性的歡樂,才衍生出親密關係而結婚。
傳統觀念認為,隨著生理機能的退化、對性生活新鮮感的消退,會讓人的“性趣”隨年齡增長而減退。其實,這是違背客觀規律的。美國退休者協會最新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親密關係和性生活仍是許多中年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前美國衛生局局長大衛?塞徹爾指出,盡管我們在變老,但性仍對我們的整體健康很重要。
美國的研究者認為,激情的性愛不僅能成為中年人平淡生活的調味劑,有利於改善夫妻關係,還能防止性器官和性腺的萎縮退化,使大腦神經係統得到調節,增強機體的適應性,保持生理功能平衡。
雖然人們對生理的變化無法抗拒,但心理卻是可以調節的。研究發現,心理因素對中年人健康的影響往往超過生理因素。當人情緒愉快、輕鬆時,內髒功能平穩、和諧;當情緒消極、憂鬱時,生理活動會異常,甚至招致疾病。因此,中年人保持樂觀愉快的心境,胸懷坦蕩,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能促進身體健康,從而保持積極、適度的性生活。中年人若沒有了性生活,性器官的興奮無處宣泄,會造成腰骶以下局部充血,是很多中年人腰酸背疼的原因之一。長時間禁欲,還可能造成內分泌紊亂,生理平衡遭到破壞。長期沒有性生活,不利於中年夫妻進行感情交流,也不利於他們增強自信心和生活激情。早有研究顯示,有配偶的老人比無配偶者長壽,其中,性和諧者又比無性生活或性生活不和諧者壽命更長。
美國專家提出,人到中年正是性愛的黃金時期。針對自己的身體變化,中年夫妻應該做一些性交的新嚐試,以增加新體驗,更好地提高性生活質量。另外,不要把夫妻的性愛活動單純地看做隻有性交這一種方式,依偎、撫愛、親吻同樣是人的心理、生理所必需的。
夫妻本是同林鳥,同吃一鍋,共枕一席,是靈與肉的結合體。靈者,指夫妻的理想、情操和個性的融洽;肉者,指兩性生活的和諧。在情與性的關係中,性是基礎,沒有性的男女結合,隻能算是友誼,而不是夫妻。因此,保持適度的性生活,對夫妻雙方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好處。
三、正視兒童性心理
現在的孩子由於營養好,身體發育較快,又加上外界(如傳媒)的影響,心理發育也會提前,對兩性也會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認識。應當正確、審慎地看待兒童偶爾的性活動,既不能視而不見,又不能過分誇大,要相信兒童,立足於教育,幫助兒童順利發育成長。
兒童的性心理發育
人的性心理在兒童時期慢慢發展出來,一直到青春期以後。在伴隨著性生理發展的基礎上,性心理一直持續的發展,與之相關的性的社會能力也持續發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