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爾集團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製造商、中國最具有價值品牌。旗下擁有240多家法人單位,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製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5萬人,重點發展科技、工業、貿易、金融四大支柱產業,已發展成全球營業額超過1000億元規模的跨國企業集團。
海爾人永不自滿、永遠進取、永遠創新的精神,已成為海爾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海爾力爭每個產品必須在行業內保持領先,督促企業所有員工不斷實行創新。現在,海爾平均每天申報1.8個專利,1.5天出一個新產品。
創新已經成為海爾的靈魂,也成為海爾進軍國際市場的不竭動力。“創新,首先要有方向。在海爾,我認為創新的第一要求就是和市場結合。”張瑞敏如是說。
在海爾洗衣機開發巴基斯坦市場時,通過觀察,銷售人員發現由於民族信仰和宗教習慣,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人不論男女,都身著長袍。而洗這種長袍,需要大功率洗衣機。所以,為了打開巴基斯坦市場,海爾開發了適合當地的大功率洗衣機。在銷售大賣場上,海爾人當場展示了海爾大功率洗衣機的“威力”,立竿見影的效果,馬上贏得了巴基斯坦消費者的認可。
海爾剛進軍韓國市場時,銷售業績很不理想。有一次,一位市場調研人員到韓國朋友家做客,了解到很多韓國住宅的陽台都是敞開式的,不像國內習慣把陽台封閉起來。而且他們把陽台地麵都設計出一個大約12度的坡度,是為了防止下雨天進水。大部分韓國人都習慣把洗衣機放在陽台。這樣,就找到了海爾洗衣機滯銷問題的原因:海爾洗衣機的“腳”是固定的,放在這個有坡度的陽台上,肯定不平穩,從而影響了產品質量和洗衣效果。回國後,這位調研人員馬上找來研發部的技術骨幹,及時調整了產品設計,把洗衣機安上可調節高度的“腳”,加上海爾產品的良好性能與服務質量,海爾在韓國的市場也慢慢打開了。
海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從中國走向世界,就是憑著這一點一滴的創新,才一步步壯大起來的。
在海爾文化發展的初期,海爾人的觀念是“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而現在則是“人人都經營,事事都創新”。將公司的一張財務報表轉化為三萬張財務報表,讓每個員工成為一個公司,成為一個SBU。海爾的業務流程再造,不僅是機構的再造,更有觀念再造、知識再造。正是這些文化的創新、發展和自我超越,帶動了整個海爾不斷地發展、創新。
創新點燃希望的燈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隻有創新才能永葆不竭的動力,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那麼如何才能擁有這些神奇的創新思維技巧與方法呢?
心理學家認為,以下15條方法有助於創新意識的培養。
(1)多了解一些名家發明、創造的過程,從中學到如何靈活地運用知識進行創新。
(2)破除對名人的神秘感和對權威的敬畏,克服自卑感。
(3)不要強製人們隻接受一個模式,這不利於發散性思維。
(4)要能容忍不同觀念的存在,容忍新舊觀念之間的差異。相互之間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有取舍、有發展。
(5)應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這是創新的基礎。
(6)增強對周圍事物的敏感,訓練挑毛病、找缺陷的能力。
(7)消除埋怨情緒,鼓勵積極進取的批判性和建設性的意見。
(8)表揚為追求科學真理不避險阻、不怕挫折的冒險求索精神。
(9)獎勵各種新穎、獨特的創造性行為和成果。
(10)經常做分析、演繹、綜合、歸納、放大、縮小、聯結、分類、顛倒、重組和反比等練習,把知識融會貫通。
(11)培養對創造性成果和創造性思維的識別能力。
(12)培養以事實為根據的客觀性思維方法。
(13)培養開朗態度,敢於表明見解,樂於接受真理,勇於摒棄錯誤。
(14)不要譏笑看起來似乎荒謬怪誕的觀點,這種觀點往往是創造性思考的導火線。
(15)鼓勵大膽嚐試,勇於實踐,不怕失敗,認真總結經驗。
無論哪個時代,創新型人才都是最寶貴的財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和源泉。當今,創新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社會的核心人才,具有極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