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學在國際化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教育的國際化和民族化的統一問題。高等教育作為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首先是為民族、國家服務的。在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各種國外的教育理論、教育研究成果紛至遝來,但真正在中國產生較大影響的,必然是那些經過民族化努力之後產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比如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改革就是如此。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伴隨其獨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本性及其實現方式的濃縮,每一種外來的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經過這種文化的過濾和選擇,正是民族文化的這種過濾、選擇的作用,使各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在頻繁交流的今天,仍然保持了各自的特色。法國著名教育家斯東·米來拉雷和讓·維來爾對教育的民族性和國際性的關係作了精辟的論述:“一個教育係統隻有當它牢牢的紮根於本地的、地區的和民族的環境中,才能以它的經驗、思考能力尤其是以它的判斷來豐富別國的遺產。然而,具體地確定各國教育係統的特性又得仰仗國際合作。因為可以明顯地看到,各種教育活動方式和各種人員培訓方式的進展,以及教育設施與課程計劃對不斷複雜的現代生活條件的適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地區、國家之間的交流。”
因此,在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下,中國的高等教育要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國際高等教育的辦學傳統和先進的科學知識,尋找異域高等教育經驗在中國的“生長點”,使其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新的營養和有機成分。在高等教育的實踐中,把是否有利於本國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否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否有利於推動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準則,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綜合國力,而不是為國際化而國際化,這是國際教育界的共識。中國大學隻有在具體地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國際化。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大學來說,走國際化道路是其持續發展的一個必由之路,但必須抓住優先發展自身特色和優勢的戰略,才能在國際教育市場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國的大學需要向國際上著名大學學習和借鑒,開展交流合作,在競爭中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提升學校的地位和國際競爭力,在發展本民族教育的同時,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這是時代賦予每一個大學和教育工作者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加強國際信息資源的共享
遠程開放教育的國際合作,需要建立起國際化的信息資源平台。目前應該從兩方麵著手:一是經濟文化領域的信息資源。就經濟層麵來說,主要包括本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及經濟發展戰略、企業製度及管理體製、市場特點及環境分析等;就文化層麵來說,主要包括本國的道德文化體係及價值取向,經濟倫理及企業文化,消費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市場競爭的道德規範及經濟行為的價值判斷等。二是遠程教育領域的信息資源。主要包括本國遠程教育發展的戰略及特點、人才培養模式及相關措施、教學資源建設及有效支持的經驗、教學的組織形式及管理體製、教學質量的標準及評價機製、課程的設置及內容的選擇等。
四、推進全球培訓證書製度的實施
經濟全球化對全體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提出的要求,不僅有效地推動著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同時進~步顯示了全員培訓的重要性。適應於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遠程開放教育必須自覺地把麵向全社會開展各級各類培訓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這不僅充分體現了遠程開放教育對象的廣泛性,而且也顯示出遠程開放教育的獨特功能。經濟全球化使跨國界從事經營活動的人員不斷增多,這不僅包括越來越多的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市場營銷人員跨國界的流動,而且包括數量越來越多的各種勞務輸出,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有計劃、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在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中正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遠程教育體係以其網絡空間的無限性優勢,必將成為全員培訓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這意味著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遠程開放教育體係將成為全球化的培訓體係,國際化的網絡聯盟也將成為國際化的網絡培訓聯盟。這一體係和聯盟的確立,以及各類培訓證書製度合法性與有效性的實施,將成為各國公民獲得走向世界的新型“學曆護照”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