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高等教育方麵所作的承諾內容看,在我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預計中外合作辦學的規模會越來越大,其舉辦主體和辦學形式也會多樣化:一是國外機構可以與中國學校聯合辦學,引進國外教育資源並授予中國和外國的學曆、學位。目前國內許多大學都與國外機構聯合的如“中加學院”、“中澳學院”就屬此類。二是國外機構可能與中國其他機構合資辦學,通過資本形式介入高等教育服務業。三是跨國公司及國外企業與中國相應機構合作舉辦非學曆的高等職業技術培訓、職業資格培訓。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對我國高等教育跨境交付不作承諾,但並不意味著公民不能以個人身份通過遠程教育和函授方式接受境外的這種教育形式。
中國加入WTO逐步開放所承諾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培訓市場,意味著國外教育機構和資本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介入中國高等教育市場,以提供流動的課程、遠距離教育、開放式的服務來吸引中國學生就讀,相應地,中國機構也可以通過類似的途徑來吸收其他各國的學生。目前,我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係,到2001年出國留學人員近43萬人,166個國家的5.2萬名留學生來我國大學學習。今後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將會更加廣泛、深入。因此,進一步走進國際化高等教育時代是中國加入WTO的必然結果。
二、現代信息技術為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利條件
信息與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在教學領域的廣泛運用,為中國走進無邊界高等教育時代提供了條件。ICT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推動了各行各業的技術進步,對世界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也深刻地影響了高等教育的發展。在全世界許多大學開設了遠程多媒體教學係統之後,中國的網絡大學正逐漸升溫,1998年11月中國第一家網上大學一湖南大學多媒體信息高等教育學院的創立,標誌著我國多媒體遠程高等教育已經正式啟動。據最新統計,目前教育部批準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的大學已達67所,網絡大學生達100多萬人。
雖然我國對高等教育的跨境交付不作承諾,但國內遠程高等教育的發展,使得高等教育跨越了傳統大學的圍牆,打破了正規學校學習與非正規學校學習的界線,推動了無邊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最近國內著名的網絡教育服務提供商中華學習網,對“網上人大(中國人民大學)”和“網上江大(江南大學)”進行了曆時1個月的市場調研,其調查結果表明:①處於社會競爭前沿的青年人,是選擇網絡教育的主體人群,21歲—35歲的網絡大學生占89%,網絡大學生據完成前一學曆的時間從1年到十幾年不等,剛工作1—2年的在職人員比例高達31.03%。②網絡大學生主要以省會、地區級和縣級市為主,比例為95.69%,縣級市的比例已有15.52%,而年前這一比例還很低。③獲取文憑、補充知識、提高業務知識、充實生活、換工作是人們選擇網絡教育的主要目的。④在讀網絡大學生對學習效果感到“一般”或“好”的比例為75.86%,對麵授輔導和認為“比較滿意”的有52.59%。這些調查結果表明,網絡大學可以成為終身教育的有效的便捷方式,網絡高等教育在中國的區域覆蓋麵不斷擴展,更大範圍地實現了資源共享,將會使更多西部、邊遠地區的人能通過網絡這種形式接受高等教育。
可以肯定,隨著信息科技、網絡技術的日益普遍應用,網絡教育普及率會逐步提升,人們將不隻局限於從傳統正規大學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網絡教育會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並成為主流教學模式之一,社會也必將走入開放學習社會。“合作是順應發展潮流的行動,”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張堯學所言,“隻有用開放的理念建立溝通的平台,才能實現合作共贏,才能達到教育的理想境界。”“我們聚首於此,既不應抱有惟我獨尊的姿態,也不該認為我們完全代表了遠程教育這一廣闊、多樣複雜的領域,我們要攜起手來,為實現人人享有優質教育的目標而努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約翰·丹尼爾在2003年世界開放大學校長會議上的這段結束語,傳遞出一條信息:合作,是世界開放大學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