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麵向世界才能有所作為
縱觀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曆史演進,可以看出,學習外國經驗一直是推動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中國先是學習西方,進而學習日本和美國,建立了近代大學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又學習前蘇聯的教育模式,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在新的社會製度下的初步嚐試,為建立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體係打下了基礎。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等教育成為階級鬥爭的工具,關起門來求發展,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曆史告訴我們,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但是,“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同時,還需要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長處,並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三個麵向”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高等教育麵向世界,博采眾長,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20多年的對外開放,中國的高等教育就沒有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今天。
對外開放的創新
不言而喻,經濟全球化是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麵臨的一個大背景,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經濟全球化必將使我國高等教育麵臨著更大的競爭和更大的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高等教育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核心的應對方略是搶占市場空間,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為此,要從以下幾方麵采取措施。
一、拓寬視野,加速國際化發展
按照國際化的標準,第一是教學研究國際化。教學研究國際化的一個前提是人員交流的國際化二國際化的一流大學都鼓勵本校學生到國外留學,都支持和鼓勵本校教師到國外學習、進修、訪問、考察合作,這是提高本校教育教學水平和造就世界知名學者的重要途徑。人員交流國際化還包括大量接受外國學生到本校留學。第二,課程設置的國際化。課程國際化,不僅應開設更多關於其他國家和國際問題的課程,而且所有課程應當體現國際觀點,院校之間合作開展國際教育計劃和跨國界文化研究,以及開設如何運用高新技術進行國際學習和研究的課程。第三,培養國際性人才。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聯係與合作日益密切,競爭也日益激烈。21世紀的公民將生活在一個開放的、多樣化的、充滿矛盾和變化的世界之中。因此,21世紀的大學的教育任務,是要培養適應這種未來世界的公民。
二、堅持民族化和國際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