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創新(1)(1 / 3)

1992年秋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發起召開了“美國高等教育麵臨的國際挑戰”專題研討會。會上,MIT校長和斯坦福大學榮譽校長(理查德·萊曼)等人都明確提出:國際化已成為大學發展所麵臨的關鍵性問題,他們甚至提出要把創辦“全球性大學”作為未來發展的基本目標。

在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3年11月和1995年11月兩次召開了高教國際化的學術討論會。認為國際化已從邊緣逐漸變成了大學管理、規劃、培養目標和課程的一個中心因素,大學對外開放的創新已成為一種趨勢。

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從世界各國采取的措施來看,對大學國際化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美國全州立院校聯合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學生應接受正確反映全世界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的全方位的國際化教育”、“教育界應改變那種‘隻掃門前雪’的封閉的教育觀念,積極研究全球性問題,通過國際教育交流項目、技術支持等方式,加強同外部世界的聯係。”成立於1998年的歐洲國際教育協會認為國際化是一個總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高等教育更少地趨向於本國,更多地趨向於國際發展。

一、國際化的涵義及發展趨勢

什麼樣的大學能稱為“國際化”?日本學者喜多村和之在1984年出版的《大學教育國際化》的專著中第一次提出了大學國際化的三項指標:通用性、交流性和開放性。根據這些對大學國際化的理解,在筆者看來,國際化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它的發展過程。因此,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曆史條件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大學在不同的時期所要求達到的國際化的程度和目標是不同的。其中比較普遍認同的界定是:所謂“國際化是指一國高等教育麵向國際發展的趨勢和過程,是把國際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觀念融合到大學教學、科研和服務等諸項功能中的過程”。既然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曆史的發展過程,那麼不同國家的發展就會有先有後,水平就會有高有低。這裏以美國為例來探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

(一)大學生的國際交流

大學生的國際交流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最迅速、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美國學生的國際交流始於殖民地時期,那時的美國青年通常是赴英國、法國留學。到了19世紀,德國則成了另一個留學中心。當時,盡管出國留學的人數不算多,但對美國社會、文化和教育的發展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20世紀以前的美國高等教育係統常常被看做是歐洲智力上的“殖民地”,直到20世紀中葉,美國才成為重要的國際學生教育中心。1990—1991學年,在美國學習的外國學生總數達407529人,占美國高校在校學生總數的2.9%,占同年世界留學生總數1127387人的35%。批國外學生到美國的學院和大學學習,不僅有助於美國學生與其他國家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擴展課程內容的國際廣度,開展跨文化的研究與討論,招聘更多的具有國際經驗的專家等等,而且對美國社會還有種種現實的和長遠的重大利益。外國留學生每年可給美國帶來33.5億美元的財富,僅依阿華大學一校的留學生每年對當地經濟的貢獻估計就達400萬美元。有助於美國大學學術的發展和國際中心的建設,有助於美國與留學生派遣國未來政治及其他關係的發展,因為許多在美的學生都來自本國最有能力的那部分人,他們學成回國後將處於領導或有影響的地位。有助於美國培養英才,外國學生每年獲得博士學位的人中,約有60%留在美國工作。在美國從事研究和發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中間,外國出生的人所占的比例高達20%。美國的醫學工作者中間,外國和移民所占的比例更高。僅就這些人的培養費而言,每年至少可以給美國節省數十億美元,尚不計算這些人每年給美國社會所創造的財富。鑒於開展國際學生教育能夠帶來多方麵的利益,因此,美國的教育官員認為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充滿競爭的國際學生市場。在這個市場上,美國已經形成宏大的有吸引力的高等教育係統,這個係統在資金的投入量、學校的類型和層次的多樣性、大部分學校教育的高質量、比較開放的入學傳統等方麵,都是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此外,與用非英語教學的國家相比,英語作為世界性語言也給美國大學帶來了不可比擬的優勢。

(二)課程的國際化

與學生的國際交流相比,課程的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中一個基本重要的因素,大多數的美國教育工作者都讚同,學生和教師作為美國公民需要獲得有關世界其他部分的知識。通過學習和訪問世界的其他部分,會增加他們對國際和全球問題知識的了解。課程的國際化,不僅應當開設更多關於其他國家和國際問題的課程,而且所有課程都應當體現國際觀點。伯恩教授曾指出,一個學科如果隻注重美國的經驗,而排斥其他文化的經驗,“就是欺騙學生和反映一種愚蠢的沙文主義”,他還指出,國際教育要求在國際的框架內講授一個學科,以便使學生意識到所有國家的相互聯係以及諸如貧窮和種族歧視等問題的普遍性。此外,應當使學生能夠承認這樣的事實,即其他國家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可以比美國更為有效。在上述思想的影響下,近年來美國高等教育課程的國際化有了明顯進展,呈現出多種形式,如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課程中增加關於世界文明、世界史和外國語的要求;增設和加強地區研究和國際研究方麵的主修、輔修和專攻計劃,開展跨學科和跨專業的外語教學;在工程、工商管理等專門領域的教學中,增加國際方麵的內容;把到國外參觀學習與課程聯係起來;開展跨文化研究;開設如何運用高技術進行國際學習和研究的課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