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高層次人才大量外流
大量的學生和教師在外國留學或從事研究工作,這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在當代最突出的表現。中國自改革開放之後,每年到國外留學和從事研究的人數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出國與回國的人數存在嚴重的不平衡。
大量的留學生滯留國外不歸,究其原因,一方麵是由於發達國家的經濟科技比較發達,物質待遇和研究條件優厚,吸引了留學生;另一方麵,一些發達國家為本國利益鼓勵高科技人才留下來,為他們服務。因此,人才流失的問題需要世界各國的合作才能得到解決。
人才流失的問題對中國的高等教育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突出地表現在大學的人才出現斷層。河北師範大學圖書館曾調查了全國17種學報上的3500名論文的作者,發現32—36歲這一年齡段的人發表的論文數量最少,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卷入出國潮,大量流失外國,使我國的大學青年骨幹教師匱乏的問題雪上加霜。人才外流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中國政府和高等教育機構一直探索有效的方式來吸引留學生回國。1988年12月國家教委成立了“中國留學生服務中心”,為留學回國人員的回國工作提供雙向選擇服務。1996年國家教委實施了旨在支持留學人員短期回國服務的“春暉計劃”,到1997年,資助的人數達600多人。1998年上半年,上海市指定並實施的鼓勵出國留學人員來滬工作的若幹規定及出國留學人員投資興辦企業的有關政策,已吸引了近2萬名留學人員來滬尋求發展。
影響學生學而不歸的因素是多方麵的,要吸引這些人才回國,必須對這一現象進行多角度的分析,盡可能創造一個有利於留學人員施展才能的國內環境,唯有如此,才能把“人才外流”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中國處於國際知識體係的邊緣
知識是通過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曆史發展的產物。學者們普遍認為,知識具有普遍性,特別是建立在研究基礎上的科學知識,更是超越了國界,形成了全球範圍內傳播的國際知識體係。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創造這種知識的人員和機構,二是世界範圍內傳播這種知識的機構。任何國家的高等教育都不能獨立於國際知識體係之外。中國現代大學就是在模仿西方模式的嚐試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其科學知識體係也不得不適應國際知識體係的現狀。少數發達國家高度集中了世界的主要科學知識,它們占有全球大部分研究和開發經費,並集中了大量的高層次人才,中國不可能花費巨額的投資來與它們競爭,隻能徘徊於國際知識體係的外圍。現存國際知識體係的不平等狀況直接影響了中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發展動向,中國不得不在某些高科技領域依賴其他國家獲得最新科學發展的信息。此外,中國的學者往往需要以主要的國際科學語言—英語來完成論文,並刊登在由少數國家選擇的學術刊物上才能獲得國際的影響,由於語言和信息的問題,他們往往不能深入世界學術交流的中心。中國的高等教育隻能利用有限的資金,優先發展某些重點學科,努力創辦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學,從而帶動高等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
對外開放是必由之路
中國已於2001年年底正式加入WTO,正逐步建立一個開放的、全球化和法製化的市場經濟體係,中國高等教育也因此會進一步向世界開放並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國際教育貿易服務的開展、網絡時代的到來以及國內大學之間的資源共享等因素,導致21世紀初的中國高等教育必將步入一個國際化時代。
一、加入WTO促使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國際化
教育在WTO中屬於服務貿易,《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規定了國際服務貿易減讓表中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一是對跨境交付方式下的市場準人和國民待遇均未作承諾。因此,對國外機構通過遠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向我國公民提供高等教育服務方麵,我國完全自主地決定開放尺度。二是對境外消費方式下的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沒有限製,中國在繼續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方針的同時,積極吸引其他WTO成員國公民來華留學。三是在商業存在方麵,不允許外國機構單獨在華設立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市場準入上允許中外合作辦學,外方可獲得多數擁有權,但沒有承諾給予中外合作辦學以國民待遇。四是自然人流動方麵,外國個人教育服務提供者受中國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邀請或雇傭,可以入境提供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