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師的國際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與國外的學術機構幾乎沒有正式的交流計劃。“二戰”後,美國的公私立院校逐漸開始建立與國外主要是歐洲國家的雙向交流計劃。福特基金會對這樣的交流曾提供了大量的財政資助,但戰後最主要的雙向交流計劃是由美國政府設立的富布賴特計劃,目的是與國外的知識界建立和發展聯係,推動美國大學開展基礎研究和發展活動。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學者交流日益廣泛和多樣,如今至少有五種交流形式:①由政府資助的國家計劃,著名的富布賴特交流項目。②由民間資助的全國計劃,如國際研究與交流委員會發起的交流項目。③美國各州的大學係統與其他國家大學係統之間的交流,如紐約州立大學與北京大學之間的交流計劃。④美國大學與國外大學之間的校際學者交流,甚至還有各種各樣係與係、研究所與研究所之間的交流。⑤圍繞專門項目(如科研課題)進行的有關國家學者之間的交流。據統計,1993—1994年度,美國大學共接收了近60000名國外訪問學者。國際教育左右所所長理查德·克拉斯指出:“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它表明美國大學的質量以及智力上的活躍對外國學者有很強的吸引力。”最令人興奮的是外國學者與他們的美國同事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協作,共同解決一些超越國界的問題。
(四)國際研究和外語培訓
大學開展高深的國際研究至關重要,它不僅對於促進學術發展必不可少,同時對於國家利益也極為重要。“決策者越有知識,製定的政策可能就會越正確”,因此需要大學開展高深研究,政府部門本身進行的研究主要是應付眼前直接需求的短期研究,而難以從事大學所進行的的基礎性研究。因此,大學開展國際研究不僅對大學,同時對於美國人的生活質量甚至國家安全極為重要。
開展國際研究和地區研究,離不開外國語。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美國大學學生中修外語課程的人數明顯增加,尤其是學習那些非普遍教授的語種的人數的增加更為迅速,如修日語的人數在1986年3月比1984年增加了45%,總數達到16891人。從1986年到1990年,大學中修外語的學生增加了18%,其中45.1%學習西班牙語,其次是法語23%,德語11%,意大利語4.2%,日語3.9%,俄語3.8%,漢語1.6%,希伯來語1.1%,阿拉伯語0.3%,學習非洲語言的總計不到1.0%。上述情況表明,盡管學習小語種的人數增長較快,但美國外語教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尚沒有明顯變化。
上述四個方麵構成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要素。此外,還有其他方麵的要素,如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明確與切實的戰略規則,持之以恒的努力,適當的經費保證,外部環境的有力支持以及科研方麵的國際合作等等。
二、國際化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促進了人員、信息等的廣泛流動,改革開放以來,1978年至1997年,中國共有30萬人出國留學,分布在103年國家和地區,留學生攻讀的專業,幾乎覆蓋了所有學科。留學回國人員約9.6萬人,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國際化同時也帶來了消極的負麵的影響,這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中的不平等造成的。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表明,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從1980年的92萬人增加到1990年的120萬人,數量增長了29%,他們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留學生的滯留不歸,造成了發展中國家高級人才的流失問題(BrainDrain)。另外,在國際知識體係中,發展中國家也被排斥在外圍,加劇了它們縮小與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差距的難度,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樣受到這兩個問題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