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大學對心理谘詢人員有嚴格的職業道德要求,如美國谘詢與發展協會(AACD)對谘詢者倫理原則與義務做了詳盡的規定,它指出:“美國谘詢與發展協會是一個教育、科學的專業性組織,其成員致力於提高個人的價值,保護個人的尊嚴,挖掘個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獨特性,從而為社會提供服務。”從總體上看,發達國家大學的谘詢指導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在美國約有一半大學生在四年左右的大學生活中接受過這類服務,德國約有60%的大學生接受過這類幫助。
六、義務勞動是施行德育的必要手段
聯合國教科文第38屆大會決議中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一體化的重要性,不僅在於這樣做可造就熟練的勞動力,而且可使教育與日新月異的勞動條件更加緊密地聯係起來,並有助於個人的全麵發展。”在西方許多國家裏,學生的生活與職業指導是通過和借助勞動教育進行的,他們認為讓學生參加勞動,有利於培養學生今後具備為國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獻身精神。美國大學經常參與社會服務活動,讓學生到社會服務單位參加義務勞動,參加校園裏一些服務工作,向學生提供“打工”機會,進行“有酬”勞動。還有許多研究生院通過社會服務勞動,提高研究生的職業道德水準,如哈佛大學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兒院義務幫忙。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發表的綜合經濟計劃提出實行大學資金製度的同時,鼓勵大學生在一定時期內參加職業訓練的社會服務活動,其目的在於讓大學生更好地接觸社會,培養其合作精神和社會意識。要求大學生要為社會做各種工作,包括為老人組織娛樂活動、修複操場和公園,為無家可歸者修補並油漆棲身處,在學校裏當教師助手。他還主張推進全美青年職業教育,實施青年學徒教育計劃,高中生定期到工廠參加勞動實習等。日本等一些國家把學校裏的衛生大掃除,視為富有教育和健康意義的事情,培養學生勞動觀和職業觀。日本學校體力勞動內容的選擇和勞動課的安排都有明確的界定,比如,他們根據學校所在地的情況,依據學生年齡和體力進行勞動,勞動課著重於美化環境、社會服務。近些年來,日本推行一種“上山下鄉”活動,讓學生到生活條件差的島嶼、農村和邊遠山寨去,經過艱苦勞動和磨煉,接受勞動教育、集體主義和民情民俗與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在日本的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裏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事半工半讀,其內容有體力和腦力勞動,充當中小學生的家庭教師或企業服務員等。特別是私立大學,有的學生是通過半工半讀來付高額學費。這些教育和活動方式,深受日本國民和社會的支持與讚許。
七、社會實踐是德育的重要載體
發達國家大學積極支持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社會政治活動,一類是社會服務活動。在社會政治活動方麵,大學生對於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環境保護、能源保護、自然與生態平衡保護、反對種族歧視、倡導男女平等活動一向是比較關心和熱衷的,很多社會政治活動的發起者與主力軍就是大學生,如20世紀60年代的反越戰運動等。在社會服務方麵,社會服務活動有時也被稱為社區服務、誌願服務活動,這種活動在發達國家大學開展得非常廣泛的。根據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會1984年所作的“全國大學生調查”的資料表明,美國大學生參加的社會服務活動按參加人數的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籌集用於社會服務基金活動,選舉與競選活動,為老年人、殘疾者和退休者服務活動,環境治理項目與醫療服務活動。發達國家大學學生中約有一半以上的人在校實際參與了各種各樣幫助別人的社會服務活動。許多學者認為,適當的社會服務活動有助於大學生發展“利他主義自尊自重的觀念”,還常常對學生的學習動力、選擇職業能力以及消除傲慢自負的態度、增加社會責任心都有積極的影響,因為服務性的誌願行為具有這樣的特征:“利他主義、對事業和組織的信奉、自由的意願、無經濟報酬、心理利益和犧牲。”
八、公共環境是德育的組成部分
發達國家大學注重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做好教育工作,在西歐和美國,除利用電影、電視來宣傳其統治階級的思想和主張外,近年來還不斷擴大校刊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做法。美國、德國、意大利都建立了相應的教育中心,為學生專門辦了報紙,美國每年有上千所學校訂閱《教室內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