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視德育學科性的研究。發達國家大學十分重視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注重德育理論建設,運用心理學、哲學等學科的理論從多側麵研究德育教育工作,注重德育理論對德育實踐的指導,可以說,雖然發達國家大學德育存在許多弊端,但他們在德育工作模式和基本方法構建過程中注意實驗探索和理論指導卻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僅在美國就至少有六種德育模式流行,即“理論基礎構建模式”、“體諒模式”、“價值澄清模式”、“價值分析模式”、“道德認知模式”和“社會行動模式”,這些工作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有很強的實用性與操作性。這些德育模式的實驗與實踐為提高美國學校德育工作水平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國德育教育之所以效益不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脫離實際,缺少實驗依據,理論過於抽象,操作性與科學性不強,對教育過程缺少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因此,要加強德育理論的跨學科研究,重視德育實驗工作,努力增強德育理論的科學性、指導性。
4.重視德育實效性的探討。重視德育教育的國際化趨勢提醒我們,務必要把德育教育實效性問題提高到戰略地位上來。西方發達國家曾因片麵追求高科技而忽視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敗壞、家庭崩潰等社會問題,現在各國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來提高教育的效益。我國現代化比發達國家晚了近100年,我們已沒有時間重演別人的悲劇,必須借鑒別國成功的經驗,汲取其教訓,加強對社會成員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德育教育,並注重對教育效益的研究。
5.重視堅持德育的正確導向。美、英、法、德、日都在宣傳資本主義如何優越,新加坡、韓國一方麵毫不含糊地宣傳自己的資產階級民主建國理念,一方麵又抵製“西方”思想的侵蝕,所以政治性是教育題中應有之義,我們絕不能忽視,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宣傳,抵禦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西化”和“分化”。
6.重視道德思維和道德能力的培養。國外都非常注重行為養成,注重調動受教育者參與的積極性,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政治修養方麵的認識判斷、推理能力的發展。一般按照“設置場景——引導角色——體驗——選擇”的德育模式讓學生體驗,這樣就達到了幫助受教育者學會思考和選擇的目的。而我國學校德育特別注重觀念的灌輸,在方法手段上缺乏靈活,學生的道德思維得不到培養。應把教育對象置於一定的認識情境,幫助他們掌握認識問題的方法,提高處理問題和矛盾的能力,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和基本思維模式,使他們獨立自主地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從道德觀念的建立到道德行為的養成是一個長期、反複的過程,隻有重視發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維,培養道德實踐能力,才能保證受教育者真正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
7.重視德育全社會的參與配合。美國無論是學校、家庭、社會,還是大眾媒體,無論是政黨還是宗教團體,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教育充分利用一切場合和時機宣傳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國外的大學非常重視社會性參與滲透,因為德育教育對象生活在現實之中,無時無刻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也必須有“大政工”的觀念,調動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國家、學校、社會團體和大眾傳媒,注重營造良好的氛圍,保持教育強烈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使人們在良好的大小氛圍經受精神的洗禮,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形成又要靠大眾的自覺性、社會良好的監控手段、專業人員的良好素質以及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