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高等教育德育借鑒國外的創新(2)(1 / 3)

4.不拘一格的形式和途徑。綜觀世界各國的德育教育,發現這裏也湧動著改革的潮流。從教育的表層——形式和途徑,到深層——教育的思想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的形式變得多樣化了,除了說理教育,還有大量的實踐活動和環境熏陶的教育,更多地采用“滲透式”、“隱蔽式”的教育和注重教育方案的可操作性。

5.方興未艾的“學科化”運動。當代世界的德育,從20世紀70年代起,日益專業化、學科化。從事這項工作的專家日益增多,專業素質不斷提高,主要的學科有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甚至醫學、邏輯學等。不同學科交叉、滲透,而在同一學科內部卻出現了細分化傾向,如專門研究青少年政治觀點如何形成的“政治社會化”理論,就是政治學與社會學交叉的結果。風靡世界的美國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是學生發展理論中的一個分支,它表麵上是一個倫理學課題,實際上研究的卻是心理學的認知理論和心理測試理論及技術。這些學科的研究給德育實踐活動有力的指導,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

6.百花齊放的社會適應性。各國在適應本國國情和時代變化的過程中,呈現出極強的社會適應性。比如,宗教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係如何處理,英、德、法三國就各不相同。英國曆史上道德教育大多由宗教教育承擔,“二戰”後宗教教育僵化保守,脫離實際,招致社會的批評和抵製,出現了“讓道德教育來解決道德問題”的口號。1955年英國廣播公司的“非宗教道德教育講座”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震撼,社會輿論強烈要求取消宗教教育。但是政府從英國的傳統和現實考慮,堅持對宗教教育進行保護和支持,並指導宗教教育進行了世俗化改革,使之得以繼續存在。而在德國,曆史上宗教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係就像“母子”,相互滲透,緊密配合,形成合力。法國作為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策源地,有悠久的公民教育傳統,再加上法國的政治和宗教中都存在嚴重的宗派對立,所以它的道德教育並不特別倚重宗教,而是與公民教育一體化。

國外大學德育的新特點

美國等發達國家德育從維護社會製度方麵看效果顯著。標誌之一就是發達國家的德育傳遞和發展了一套適合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民主政治製度的道德規範和倫理原則,而德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把德育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注重通過管理、服務、活動、交往、環境等進行大德育教育,呈現現出寓他性、滲透性、活動性和實效性等特點。

一、課堂教學是德育的基本方法

發達國家大學的一切學科,包括德育知識的傳授均以課堂講授為基本形式。從課程設置來說,當今歐美主要德育課程設置理論有威爾遜的道德教育理論、麥克費爾的人本主義的價值教育課程理論。英國、加拿大、德國等西方國家稱德育為“政治教育”,美國稱為“公民教育”,西班牙稱為“公共之道教育”,一般均開設公民課、道德價值課、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世界觀方麵的教育課程等。美國哈佛大學開設的8類核心課程、75門課,其內容從曆史到道德無不是教育者根據道德的產生與發展規律,教育規律和本國教育政策、教育目標,從本國和本地區實際出發,按照學校教學方案和認識水平,選擇對象所能接受的教育形式與方法進行課堂德育知識和行為規範的灌輸。同時從科技經濟到政治文化,從地球到宇宙空間,從核技術到環境保護,從吸毒、艾滋病到婦女權利等學術活動的開展不僅成為課程教育的補充,而且對一所大學的學術氣氛的活躍與學術水平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也影響了學生人生、價值觀的狀況及其變化與發展。

發達國家大學還十分重視通過普通教育課程進行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這類課程所起的作用與我國的“兩課”相似。在日本,東京大學就設有“教養”學部,“教養”學部的課程分為教養學科與基礎學科兩大類。學生入學後,首先在教養學部學習兩年。教養學科的課程根據“製定綜合性的研究對象,進行跨學科的教育與科學研究,使學生掌握高度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修養並培養能夠在國際舞台上活躍的人才為目的”。美國許多大學也很重視,如哥倫比亞大學就規定任何專業的本科學生,首先必須學好文化基礎課,到三年級才開始學習專業課。西方思想史、美國現代文明、政治、哲學、經濟等學科,都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礎課,這類課程政治性理論性很強,充滿資產階級核心的價值觀。有的學者講:“一個美國學生必須對美國的文化和傳統有一個起碼的體驗和理解,否則他就不能算是個受過教育的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