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德育的新趨勢
近年來,國外德育教育出現了許多新趨勢,為加強大學的德育工作,有必要借鑒國外德育的情況。
一、國外德育的機構設置
國外從事德育的社會機構一般是學校、科研單位、社會、教會和特定組織。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大學,都負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責任,在學校分為學生管理和教學(主要是課程設置)兩條線,從不同角度實施德育教育。在實行教育中央集權製的國家如法國、韓國等,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分別按照教育部統一編製的德育大綱實施教育。而實施地方分權製的國家如美國、日本,則沒有統一要求,不過這些國家的教育行政部門經常組織編定分別供學生、教師和家長使用的教材和參考資料。
德育教育的科研單位性質多樣化。有的是民間基金會資助的,例如美國的卡耐基基金會,德國的阿登納基金會;有的是大學自己建立的,如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青年研究所;有的是政府資助的或直屬政府部門的如韓國的青少年開發院直屬於韓國文化體育部,青少年相談院(相談的意思是接近中文的“谘詢”,但更強調對等交流)直屬韓國教育部,這兩院不但是研究機構,還兼有行政職能。
社區機構在發達國家的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也是德育的重要機構。如誌願者活動的組織領導大多數是由社區和學校以及教會共同承擔,教會在西方國家曆來都擔負有德育的任務。前蘇聯、東歐劇變後在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宗教勢力迅速擴展,教會日益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機構。
特定的社會組織從性質上稱其為“中介組織”,是介於政府與個體之間起橋梁作用的組織。當今世界各國基本上都采取政府、青年組織和青年個體三者相互雙向聯結的三角形模式,來實現政府和社會對青年的管理。這些青年中介組織,基本上都是非政府組織,它們在憲法和法律的基礎上,受政府和社會授予的各項職能,履行一定的義務,同時充當青年學生的代言人,對政策的製定施加影響,這些青年中介組織發揮了橋梁、紐帶的作用。在特定的社會組織中,還有一種更特殊的跨國或國際的,但又是地區性組織,這就是議會下屬的青年組織,最早是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歐洲青年中心和歐洲青年基金會。隨著這兩個組織的發展,也為了便於各國政府青年工作領導者進行合作,20世紀80年代又設立了歐洲青年指導委員會,歐洲青年事務部長會成為歐洲青年工作的最高實際領導機關,它定期討論工作,督促規劃的落實,評估已取得的成績。
二、國外德育的管理方式
世界各地對德育教育的管理,主要是通過法律、行政、經營三大手段,分別或綜合運用來進行。
各國都十分重視用法律手段依法行事,所以學校裏的道德有充分的法律依據。例如,誌願者活動也有法律依據,美國20世紀80年代通過了“國家社區信托服務法”,歐洲青年事務部長會議1993年維也納會議也做出決定,在促進青年的誌願服務時要明確青年誌願服務工作主要依據法律,這些法律規定了全國各級相談院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經費、谘詢活動內容、作用、地位等。
在人員的培訓方麵,各國都有相關的規定,對從事有關德育教育的人員進行嚴格的挑選,許多地方還實行培訓上崗製度,教育係統的培訓是結合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進行的,另外學校學生係統的工作人員都逐步實現了專家化、學者化,如大學裏的學生谘詢中心,谘詢員必須是心理學家、法律專家或社會學家。韓國“青少年基本法”和“青少年保護法”規定,小學和中學的谘詢員必須有5年以上的教齡,並經過180小時專門培訓方可上崗;大學的谘詢員必須具備大學學曆,並經過500小時的培訓,1996年又提出要實行谘詢工作的“資格證製度”,成立專門的“谘詢研究生院”,以解決碩士學位以上谘詢人員的資格問題。由於有嚴格認定程度,從事德育工作人員的素質有了可靠的保證。
對於非專業從事青少年工作的人員如青少年團體的領袖和青年項目的組織者也進行培訓,如歐洲青年事務部長會議1993年維也納會議決定中有一項就是專門關於培訓青年領導人、支持青年組織的,俄羅斯青年學院(原蘇聯中央團校)現在仍然承擔著培訓俄羅斯及獨聯體各國青年組織負責人的任務。
三、國外德育教育的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的德育教育,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諸多因素的製約。具體說來,主要受三個方麵的影響:一是戰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變化;二是各國經濟現代化進程;三是當代科技革命的發展。50多年大致上可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是20年左右,各有不同的發展背景、主要內容和理論指導,且處在不斷的變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