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高等教育德育在網絡社會的創新(2)(2 / 2)

七、堅持傳統教育與網絡手段相結合

傳統德育和網絡德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利弊。傳統德育一般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通過課堂講授、個別談心、座談討論等方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使其提高認識。網絡德育是利用現代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讓受教育者在網絡上獲取信息,學習知識,從而提高認識。傳統德育受時間、地點、場合等條件的限製,網絡德育受軟件、硬件等條件的限製,一場生動活潑的形勢報告會的氣氛、效果,計算機網絡是無法達到的,因此在開展網絡德育的時候,不能忽視傳統的德育方式,不能用網絡完全代替傳統的德育工作。

八、堅持先進性和廣泛性相結合

網絡德育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教育的規律,分層次實施。目前,大學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招生規模逐年擴大,辦學形式日益多元,就業形勢發生變化,出現學分製和彈性學製,這就要求網絡德育符合實際的要求,循序漸進、不盲目拔高,應針對學生的現實思想道德水平開展教育。同時網絡德育對全體學生而言必須體現廣泛性,而對學生中的黨員、學生幹部、入黨積極分子等必須體現先進性,要用共產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他們,這樣才能帶動整個學生的德育工作,網絡德育隻有把先進性和廣泛性結合起來才具有堅實的基礎。

九、增強網絡德育的實效性

必須充實和豐富網絡德育的內容,注重實效性、時代性、生活性,這是德育網站能否被廣大學生所接受的關鍵,因此在增強德育網站教育性的基礎上,必須“要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於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教育的合力”,如開設大學生思想、生活指導,學習、就業指導,心理谘詢、勤工助學等綜合性板塊,滿足學生的需要,通過健康輕鬆的娛樂,吸引學生對正麵教育的興趣,才能提高德育網站教育的效果。

十、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當前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學生的影響還存在許多不一致的地方,學校教育應用積極的道德標準和價值標準教育學生,可學生走出校門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上某些文化環境的負麵影響時,要千方百計采取多種形式,從多方麵營造學生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努力開發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學校和家庭等社會應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網上把關工作,當好“把關人”,要把那些對學生思想產生消極影響的信息過濾、消滅在萌芽狀態,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分析網絡文化,自主做出正確結論。

十一、優化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質

“網絡社會”必須大力加強大學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質的教育,即敏銳的信息意識,較強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的教育。敏銳的信息意識是指對信息的敏銳度,指對信息捕捉、分析、判斷和吸收的自覺程度。較強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傳遞能力。崇高的信息道德要求德育工作者在信息交流與傳遞時目標應與社會整體目標協調一致;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遵循信息法律法規,抵製各種各樣的違法、淫穢、迷信、反動信息;尊重知識產權;尊重個人隱私等。目前大學德育工作隊伍的信息素質亟待提高,因此迫切要求對在職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優化隊伍的結構,吸引精通網絡技術的科技人才充實到專兼職政工隊伍中來。

十二、加強國際網絡教育的交流與合作

各個國家應該走出彼此間的隔閡對立,求同存異,配合協作,共同致力於國際“網絡社會”的管理,加強信息交流中的網絡倫理約束,強化網絡規範和法律的國際合作。在采取統一的信息網絡規範方麵加強協同行動,強調形成至少較為一致的網絡倫理;加強政府問合作,促進信息的國際間交流行為的法律控製手段和基本原則的一致化,形成“國際慣例”;加強各國信息技術上的合作,保證信息的安全;加強對於危及世界和平、世界經濟金融秩序和其他重大政治領域問題的處理能力和協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