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高等教育德育在網絡社會的創新(2)(1 / 2)

目前互聯網上有害信息的泛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的,最近國務院出台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為互聯網的管理提供了政策法規方麵的依據。網上有害信息的泛濫主要是由於境外媒體的惡意渲染,以及互聯網“匿名性”的特點造成的網上個體自我責任意識淡漠。因此,在管理上除應加強對西方敵對勢力進行滲透活動的監控以外,還應采取切實措施提升學生自我約束意識,加強網絡道德和責任教育。如北京大學所有學生須用學校登記ID和自己的密碼才能登校園網。同時應建一支“網上監督隊”,這支隊伍平時注意加強網上監控,及時處理有害信息,敏感時期實行24小時監控,及時發現並刪除各類混淆是非、影響穩定的甚至反動的信息。

三、弘揚主旋律,堅持正麵導向

互聯網沒有統一的管理者,沒有國界,沒有關稅。網絡世界裏高校的德育教育隻能與各種不協調的聲音搶奪陣地。工作方式上你不吸引人,工作對象就會被別人吸引走。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還應主動出擊,徹底改變網上有害信息泛濫而正麵聲音虛弱的狀況。首先,“要全麵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建立黨團組織紅色網站和宣傳網站,大力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如南京大學“小百合BBS”站點針對網上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相繼建立“網上黨校”、“啟明網”等一批紅色網站,已成為南大青年學生鑄造崇高理想的精神家園。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機製和過硬的網絡隊伍,建立由黨委、行政領導和各個職能部門支持配合的工作機製;建立由學生工作幹部、黨務幹部、“兩課”教師、網絡技術人員組成的網絡工作隊伍主力軍,各司其職明確責任;建立“網上宣傳隊”,借助“學生工作園地”的“網上尋呼”、“網絡會議室”等欄目全方位地宣傳、報道校內的各項活動和有關學生學習、生活方麵的信息,貼近校園生活,關注社會熱點。再次,要構建溝通服務平台,建立“網上心理服務隊”,主動積極地關注學生心理動態,釋疑解惑、交流思想,小至身邊瑣事,大至國家要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四、積極推進網絡倫理道德的教育

盡快地把網絡倫理作為大學的一門基礎性教育課程,引入我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中,使學生將網絡倫理和網絡技術置於同樣重要的地位認真學習並加以遵守。如美國的杜克大學就對學生開設了“倫理學與國際互聯網絡”的課程,讓大學生參與“網絡社會”的信息管理與研究工作,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精神,促使他們成為“網絡社會”中的道德主體,承擔起維護“網絡社會”秩序的重任,最終促使其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當前我國迫切需求製定係統的網絡行為準則,積極推進網絡倫理的宣傳教育工作,以盡量減少“網絡社會”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麵影響,並借助網絡技術研究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新理論。

五、堅持疏、堵結合,有效引導網上輿論

網絡信息管理是個係統工作,從教育的客觀規律來看,一概地否定、禁止並不一定能達到最佳的教育目的,一味地“堵”,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要疏、堵結合,監控和引導並重,有效地引導網上輿論,及時發布主流媒體信息,扶持正麵理性信息,引導網上輿論方向,牢牢把握網絡陣地的主動權,幫助大學生提高對多元化、多元價值進行獨立判斷的能力。同時要協調學生自我信息需求和教育者所傳播的主流思想之間的關係,在建設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德育網站過程中,注意把積極的思想內容滲透到健康的網絡生活中去。目前由教育部主辦、全國大學共建、上海交通大學牽頭承辦的全國德育教育示範網站——“中國大學生在線”和學校各級組織建立的網上陣地,已形成了校園網上的強勢媒體。

六、增強主體對網絡文化的辨別力

網絡文化發展變化的過程既是一個邁向開放、多元的過程,也是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滲透、高科技對全球輻射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進步性與矛盾性並存,強烈地表現出一種西方中心主義、價值一元化和單一發展模式的傾向,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帶來諸多挑戰和不利的影響。對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冷靜、理智,積極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和對待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使學生最終明辨是非,增強對網絡文化的辨別力和抵製誘惑能力,堅定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進一步提高抵禦西方意識形態入侵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