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高等教育德育在網絡社會的創新(1)(1 / 2)

大學是中國社會網絡化發展的前沿,隨著網絡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互聯網對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心理發展、道德觀念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何用好網絡陣地,創新教育方式,在網絡時代加強對大學生的德育,就成為一個無法回避且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網絡社會的特征及影響

一、網絡的重要特征

網絡所營造的虛擬環境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很大,網絡社會重要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滲透性。網絡“是綜合性、交叉性強的技術,具有很強的滲透性,能廣泛地融合到國民經濟、社會、國防、管理和人類生活等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麵上”,從而給人們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帶來深刻的影響。

2.自由性。網絡社會分散式的網絡結構,使其沒有中心,沒有層次,沒有上下級關係,與現實社會中人的交往相比,網絡社會具有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傳統的監督和控製方式已無法適應它的發展。

3.交互性。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聯網的計算機與整個網絡世界進行交往,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到體育、影視、股票、音樂、健康、衛生等,相互間可以“實話實說”,也可以“有話不說”、“實話假說”。

4.隱匿性。網絡社會以虛擬技術為基礎,人與人之間以間接交往為主,以符號化為其表現形式。現實社會中的諸多特征,如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和社會關係等均被淡化,人的行為因此也具有隱匿的特征。

5.便捷性。互聯網傳遞速度之快,信息之新,是電視、廣播、報紙等其他傳媒所無法比擬的。由於傳遞的便捷、高速,即使萬裏之外的網友也可以“當麵”討論問題、交流思想和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了人類信息和資源的利用率。

6.開放性。今天的互聯網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開放係統,它不獨屬於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一個網點引起的漣漪都有可能波及全球各地,輻射到各個角落,其影響力不可等閑視之。

7.普及性。網絡“它自從1969年誕生以來,短短的30多年裏,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全球網絡用戶已經超過10億,並且這一數字仍在高速遞增”。據調查,2004年清華大學、上海交大、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四所高校平均每年都分別有上千人次的學生上網,並且這個數字仍在以每月15%左右的速度遞增。

8.無序性。隻要聯網,無論是誰都可以在網上自由發表見解,並即刻被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看到,而這些開放的信息很多是虛假的甚至背離了人的基本的倫理道德和社會的法律規範,對網絡環境造成不良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無序性。

二、網絡對德育主體的影響

網絡作為一種手段、一種工具,為大學生德育提供了新的平台。網絡的發展對大學生健康積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網絡的發展滿足了學生多方麵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他們展現自我的舞台。據對湖南3所大學學生周末網絡行為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有3年上網經曆的占34%,有1年~3年上網經曆的占44.6%。在問到“上網的動機”這一問題時,70%的大學生把“聯絡同學”作為上網動機的首選,其次有60.8%同學是為了“獲取信息”。這一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把網絡當作一種媒介,用以抒發自己的情感,獲得相關信息。二是網絡世界的豐富多彩拓寬了學生知識視野,陶冶了他們的性情,讓學生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據調查,絕大部分學生上網是以娛樂、休閑為主,而且女生比例高於男生。如湖南3所高校學生周末網絡行為調查結果表明,“聊天”的占84.67%,“看電影”的占60%,聽“音樂”的占67%,“查資料”的占70%,僅有34%的男生以“玩遊戲”為主。三是網絡世界的廣闊充實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增強了他們良好的適應能力。大學生正處於“心理斷乳期”,心理矛盾表現突出,特別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強烈的求知欲與識別力低的矛盾,廣泛的興趣與目標感喪失的矛盾,自豪與自卑的矛盾,獨立與依賴的矛盾,交往與孤獨的矛盾等等,都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自我發展。上網可以調整學生的心態,調適他們在學習、交往、感情方麵的困惑和矛盾,使他們放鬆自我,解放心情,以迎接緊張的學習生活。同時,通過網絡這一媒介還可以了解國內外的大事,關心身邊發生的小事,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把握時代的脈搏。四是網絡為加強大學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條件,有利於擴大德育的覆蓋麵,改進工作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加強師生間互動式的交流,從而增強其教育的影響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