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給學生帶來正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網絡文化導致大學生價值觀衝突更加劇烈,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價值選擇更加困難。網絡社會信息的傳播打破了原有國家、地域之間社會製度、意識形態的約束,使人們交換信息的過程中,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麵的衝突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它容易破壞學生已經積澱到深層次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傳統文化,對他們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和政治信仰產生重大影響,很難使學生再簡單按照教育者事先設計的思想和目標去行動,教育者在學生傳播、接收信息中的權威地位被打破了,教育輿論導向的控製力減弱了,學生自我判斷是非標準的自主性、獨立性增強了,世界各國特別是東西方價值觀念在學生頭腦中的碰撞、衝突更加直接、激烈了。二是網絡文化給西方國家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對大學生實行“西化”提供平台。目前由於互聯網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網點多,這就給某些西方文化霸權主義者以可乘之機,助長強權文化幹涉,使被幹涉國家的民族傳統文化和道德規範受到衝擊,正如有人所言:“什麼樣的人是新殖民主義者?他們手中拿的是計算機而不是槍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信息時代的鬥爭已從武力較量轉變為信息的交鋒,誰能讓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進入頭腦,誰就會成為網絡上的霸主。三是網絡文化中的信息垃圾易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誤導作用。以往學生接觸的大量信息灌輸,其內容經過層層把關過濾,不正確、不恰當的信息已被刪除,而網絡使他們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廣,不同國家、民族、政黨的意見甚至一些錯誤、庸俗、虛假的信息對那些辨別力不高,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學生思想極其有害。據統計互聯網上有大量的色情圖案資料,已被查閱人次達數千萬以上,可想而知對青年學生的毒害有多深。四是網絡文化對學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際關係產生深刻影響,導致行為主體自私冷漠傾向。網絡社會實現了人們快捷聯係的夢想,但傳統的具有可視性、親和感的人際交往卻大為減少,這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情感溝通的方式。另一方麵,網絡中主體的行為往往是在虛擬實在情形下進行的,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中成為“隱形人”。這種情況長期下去,必然會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新的人際障礙,使行為主體冷漠,人際關係淡漠,交往安全感下降,因而會產生更多的心理疾病。
德育在網絡社會的創新
網絡對大學德育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而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的大學,如何搶占網絡宣傳的製高點,爭取網絡輿論的主動權,有效抵製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乃是大學德育麵臨的難題。當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麵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尋求突破。
一、加強網絡法製觀念的教育
大學生是網絡社會中的主要群體,如果網絡社會缺乏有效的法律製約,大學生相應地就缺少法製的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為網絡犯罪的侵害對象。因此,加強網絡法製觀念的教育和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迫在眉睫。首先是政府要對網絡信息做好入境防範,強化對上網信息的監控,過濾虛假、有害、錯誤、反動的信息;其次要製定網絡規範,糾正網上違章,懲治網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杜絕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對重點部門要嚴密監控,發現非法信息及時製止,並依法嚴處。“這些法律和政策主要涉及信息資源管理、電子簽名及認證、信息安全和政府業務流程規範等方麵。”2004年,我國網吧專項整治工作在全國展開,短短3個月內就取締黑網吧1.59萬個。
二、加強對網絡的係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