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別人認為我們自己好,我們自己也認為自己完美無缺,那麼我們自己的學問和人生境界也隻能到此為止了。然而人生的真理是無窮盡的,所以認識的過程也是無限的。隻有不停地探索,才會有更新的發現。我們隻有認識到自己的成就還不夠好,還需要發展,就會達到人生新的境界。所以,隻有學會掩藏自己,才不至於被人或者自己捧過了頭而過早夭亡。
《老子》曾說過:“持盈之道,損之又損。”隻有把自己的水平隱藏上幾分,才能夠再被添加上幾分。被添加的知識和道德越多,自己的見解和成就也就會越加深厚而莫測了!
我們在社會上僅僅是一個分子而已,我們無法改變整個社會,並且使之來適應我們自己。而人們又是各式各樣的,所以我們必須學會與人相處,才能生活得自在一些。因此,我們做事要學會含蓄,凡事不要太張揚,更不可故弄玄虛。
心浮氣躁的年代需要含蓄清冽的藝術,就像漢末的動蕩離亂孕育了《古詩十九首》的優雅之風,那些哀而不怨的詩句永遠清新可讀,也許是背麵敷粉地嵌入了許多的人生苦諦吧。如今不再有《古詩十九首》的蘊藉,然而那種深衷淺貌的套路,在許多人眼裏已是駕輕就熟。
古語有雲:“猛虎藏於山野之中,伺機而動;俊才隱與眾生之中,伺機而動,是故真人傑也。不彰、不矜、不顯、不明、不揚、不呈,如此則外可保其才,內可養其行,為凡人所不能為之事,成凡人所不能成之大業。”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學會隱藏自己的一些實力,養成含蓄的良好品性。
比如說,筆者的一個朋友最近才搬新家,同事朋友都想為他祝賀一番。而且他們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暖鍋”。何為“暖鍋”呢?說白了就是到他家去吃一頓,熱鬧熱鬧。喬遷新居,一切都是新的,鍋啊灶啊當然也不例外。要做飯,就得用火用鍋,用火來薰燎鍋的底部,不就是做飯的過程嗎?繞這麼大個彎子來表述,就把比較庸俗的吃吃喝喝,變得斯文多了。
再比如,在農村說誰結了婚卻不能生育的,往往會說:“她沒解過懷。”咋一聽,你可能一頭霧水,細想想也十分有趣。女人生完孩子,就要養孩子,就要用自己的奶水喂孩子。“解懷”就是“解開懷裏的衣服喂孩子吃奶”的意思。直接說人家沒生過孩子,是罵人的,人家不愛聽,所以要忌諱,結果就用“沒解過懷”來代替了。把聽起來像罵人的話說的十分婉轉,也不會讓人感覺到尷尬。畢竟同樣的一個意思,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而且一點也不“走扭”。
說某個人胖,用在男人身上就叫“福態”,用在女人身上就叫“豐滿”。過去我們把強製性地降低體重叫“減肥”,也許是一個“肥”字太惹眼了,於是現在統統都說“瘦身”了。同樣是一顆黑色的斑點,長在男人臉上就叫“蚊子屎”,而長在女人臉上就成了“美人痣”了。當然,人們如此含蓄的將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把不能接受的話能讓人接受,最終是圖個聽的人舒服。
當然,繞的過火的話,就不叫含蓄了,而是叫故弄玄虛。
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個相聲,說舊社會的女人沒有地位,平時男人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老婆都不直呼其名,而是繞著圈子說:“屋裏那口子”。有一天,家裏來了客人,主人家依然用“屋裏那口子”向客人介紹。這下客人可懵了,“‘屋裏那口子’啥呢?”他搞不懂。可主人家可不管你這些,張口閉口都是“屋裏那口子”。於是這位客人就猜:“屋裏那口缸?”主人就在想,老婆天天在廚房做飯,離缸不遠,就隨口說:“缸邊上的那口子。”客人又猜:“鍋?”主人再說:“鍋前麵的那口。”……直把客人說到雲裏霧裏,也不知最終說的是誰。主人雖然一直往那兒引,而客人就是奔不到主題上去。這其實隻是個笑話,是在諷刺那些故弄玄虛之人。
含蓄的表達比較委婉,耐人尋味;而故弄玄虛則顯得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一種欺騙手段。上述例子,雖說主人沒有欺騙對方的意思,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對客人造成了誤導。因為,主人並沒有將客人的思路引到正確的方向,隨意最終才鬧出了此等笑話,令人啼笑不已。
含蓄,可以說是一種美,一種氣質的美,也是一個人內在涵養的體現。世人的性格各異,人們所遇到的事情也千奇百怪,若是一個人真的能做到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含蓄、委婉地應對,那恐怕也具有聖人的內涵修養了。我們講求含蓄、委婉,我們追求著更高境界的文化修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做事也都有自己的風格,當然,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弱點。因此說,一個人若想對任何人、任何事,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含蓄委婉,確實是很難的。
人生箴言
含蓄代表了一個人的文化程度、文化素質與修養。含蓄是一個人內在氣質的表現,含蓄體現了為人處世時的寬廣心胸。這種人總是充滿著溫和、親切的感覺,表達著寬厚、包容與理解的心胸與氣度。含蓄可以,但千萬不要刻意追求。一旦應用不當,就會讓人感覺你是在故弄玄虛,反而會於事不利。
要留餘不要太滿
留有餘地,才能萬事做到均衡,對稱與和諧。 做事時給他人留下餘地,這樣不隻是為他們留下了餘地,更為自己留下了餘地。相反,如果我們做事不留餘地,那麼以後遭災的也許是我們自己。
我們可以把人生比作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人生千萬不要裝得太滿,太滿了也就自然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在文學藝術當中,“空筐”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常用的概念,藝術表達不能太滿,滿了就少了靈氣,周止庵在《宋四家詞選》中談如何作詞時說:“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文學藝術隻有像“空筐”一樣,給作品留有一定的餘地,才自然能夠豐富讀者的情感與想象空間。也就是說,搞藝術是必須要學會留“空白”的。
仔細想一下,也的確是如此。一件事情、一項事業,隻能有一個第一。如果總是把爭奪第一當作目標,這樣就容易患得患失,還不如去填充人生其他的空白處。比如:數學成績考不了第一,你可以在一些藝術方麵去挖掘自己所存在著的潛質;自己沒有演員的天賦,也不要總去幻想當什麼國際影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其自身的人生舞台都是非常大的,許多地方都存有自己所發展的“餘地”。
在這個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社會裏,我們的生活、職業、娛樂、思維方式都將發生很大變化。要想在這樣的環境裏很好地生存下去,那麼做事就必須要留有餘地。
清末時期的重臣曾國藩是一位十分善於包容別人的人。他主張為人處世要“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在待人接物的時候多為對方留出一點兒餘地。
人的腳占地不過幾寸大小,然而在咫尺寬的山路上行走時,卻很容易跌落於山崖之下;從碗口粗細的獨木橋上過河時,也常常會墜入河中……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腳的旁邊已經沒有了餘地。人若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必須使自己的腳底下寬闊一些。
對於喜歡“仰天大笑出門去”的年輕人來說,謹言慎行,多為對方留下一些餘地,對於為人處世是很重要的。餘地是相互的,留給別人的同時,也留給了自己。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句話:“身後有餘望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意思是說人們風光時,凡事要留下餘地,否則,一旦身陷困境,想回頭就難了。
做事時給他人留下餘地,這樣不隻是為他們留下了餘地,更為自己留下了餘地。相反,如果我們做事不留餘地,那麼以後遭災的也許是我們自己。
每天上下班交通高峰時,公共汽車站總會出現混亂。車廂中間原本還有很大的空間,但先上車的人站在門口卻沒有為後麵的人留下餘地,不肯向裏挪動一步,後麵的人因為趕時間,緊抓車門,吃力地往裏擠,結果,車門關不上,大家誰也走不了。如果前麵的人多走一步,為後麵的人留點餘地,大家既可以很快地上車,也不會耽誤時間,豈不皆大歡喜?
當然,留有餘地也要講究分寸,餘地留得過多就是保守了。三國時的諸葛亮伐魏時,為了給自己萬一兵敗留下餘地而取道祁山,結果六次皆敗,最後飲恨五丈原。假如他能聽取魏延的意見,冒一次險取道四川,也許曆史上三國歸晉的說法將會被改寫。相反,秦朝末期項羽的楚軍滅秦時項羽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餘地,渡河後破釜沉舟,燒廬舍持三日糧。結果這正激發了戰士們的鬥誌,大家奮力一搏,一舉將當時不可一世的秦帝國打得一敗塗地,最終宣布了秦朝殘酷統治的結束,楚霸王也就一戰成名。
因此,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為自己留下一定的餘地,隻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美麗的大森林裏,居住著許許多多的動物,狼是中間最狡猾的。在山腳下有個洞,各種動物都由此通過。狼非常高興,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獲到各種的獵物。於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單等動物們來送死。第一天,有一隻山羊經過,狼趕忙追上前去,山羊拚命逃竄。突然,山羊找到了一個可以逃生的小洞,從小洞倉皇逃竄。狼很生氣地把小洞堵死了,心想,這下就再也不會失敗了!
第二天,有一隻兔子路過,狼連忙起身奮力追捕,結果,兔子找到了更小一點兒的洞,並從洞口逃生。於是,狼又把類似大小的洞都堵上。還心想,這下可就萬無一失了,別說羊,就是與兔子個頭接近的狐狸、雞、鴨等小動物也都跑不掉。
第三天,跑來了一隻鬆鼠,狼馬上飛奔過去,追得鬆鼠是上躥下跳。最終,鬆鼠還是從洞頂上的一個通道跑掉了。狼為此非常氣憤,於是它一氣之下堵塞了山洞裏的所有窟窿,把整個山洞堵得個水泄不通。幹完後,還對自己實施的“絕妙”措施非常滿意。
然而,第四天,突然來了一隻老虎,狼嚇壞了,拔腿就跑,老虎窮追不舍。狼在山洞裏麵跑來跑去,可是苦於沒有出口,無法逃脫,最終,這隻狼被老虎吃掉了。
不給別人留有餘地,自己也將沒有了出路。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凡事懂得留有餘地。
任何事做到“適可”才是最好的。如果換一個積極的角度來詮釋這句話,就是一個人在得意的時候,給自己留條退路;一個人在失意的時候,給自己找條出路。這也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凡事都不要做盡。
有一位老人,年已過了70,身體卻相當硬朗,聲如洪鍾,兩目有神。打12圈麻將眉頭也不皺一下。有人便請教這位老人家的養生之道,他就僅送出了一個字:“半。”
然而這個“半”字隱藏有什麼深刻的意思呢?
老人家解釋說:“對於半的內在涵義,就是凡事不可做盡。比如,生活當中的吃飯,不要吃得太飽,半飽是最理想;做事情,不要做到非常累了才休息。中午睡一睡,三點半喝杯下午茶,黃昏歡樂時光輕鬆一下,都是好的安排,讓身體的狀況永遠得到調整。正如一輛汽車的汽油,經常保持半滿的狀態。切勿每次亮起紅燈才去添油,這樣就會十分傷車。喝酒也是,最過癮是半醉。半醉的時候,望出去的世界介乎真與虛之間,顯得十分的奇妙;如果全醉,就會自然會失去喝酒的意義。”
“半”還可放到做人處世的哲學高度,“半”就是知足常樂。人生不要強求十全十美,世間事,豈能盡如人意,有一半幸事,也應無憾了。人無完人,凡事留有餘地才好,給人留半條後路,為自身積半點福,半點德,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老人家這“半”字學問,確實是非常有道理的。有些人活得不開心,整天怨天尤人,唉聲歎氣,對於其中的原因其很多都是對人對事過度執著,一定要最好,一定要完美,一定要十分。半點塵埃亦容不下,如此做人態度,必然事倍功半,還會傷身折壽。
老子曾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說明事物的發展規律是物極必反,事物太過壯大就會衰老,東西太過堅硬就容易折斷。他獨特的思想讓中國人堅信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道理。如今在西方也流行“半杯主義”,它與老子的處世之道可謂是不謀而合。
生活當中的很多不快樂都並非是源於自身的不夠努力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懂得為自己留餘地造成的。如果自己願意多留給自己一分輕鬆,在追名逐利的空間裏多抽出一點兒時間時不時地抬頭看一看藍天白雲,追憶一下天真童趣,那麼,心態就自然能夠變得更加的恬淡與平和。
有這樣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月盈則虧”。品茶以清心,清心以虛懷。給自己的心靈留下想象的空間,盛裝起美好的追憶;給自己的思想留下空間,從而去吸納更高深的智慧;給自己的事業留下空間,從而去擁抱人間更多的機遇。
世上早有“為人處世和說話辦事要講分寸”的勸勉,然而對於“分寸”到底在哪裏,大多數人卻是未必能夠說得清。而能夠說清楚“分寸”這兩個字之人,都是十分聰明、練達與城府極深的人。也正是憑著這些對人事的明達、老成與世故,才使得他們躋身於成功者的隊伍之中。
通往成功的路有千萬,然而每一條路上都布滿了“分寸”。不論是同人說話,還是與人辦事,都深深蘊藉著分寸的玄機。一個人如果把握不好分寸,自然也就說不好話,辦不成事,更別說愉快地與人交往了。曆數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特別是那些開國創業之君、霸業之主或那些曆朝曆代在仕途上春風得意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列為是知輕重、懂分寸的睿智之士。人世間的人通常提到的“會說話”、 “知禮節” 、“會辦事”,差不多都是講究分寸的報償。
分寸是一種不偏不倚、可進可退的中庸處世之哲學。在孔子看來,人間的所有事情如果做得過了頭,那麼它就違反了世間的中庸之道,也就是遇事不講分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在人的一生當中所碰到最多的就是“將事情做到何種程度”的問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因此,在為人處事時我們要懂得以自己所長去補自己所短,做事留有餘地,把握分寸,留自己一種快樂,給別人一份滿意。
人生箴言
人在社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學會留有餘地。樹與樹之間,留有間隔,才能長得茂盛粗壯;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避免雙方之間的摩擦與糾紛。話不可說滿,事不能做絕。留出一定的餘地,才有足夠的回旋空間。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就是說上天都會為每個人留有一定的轉機,留有選擇的餘地。留有餘地,才能萬事做到均衡,對稱與和諧。留有餘地,才能做到進退自如,從容且任意。做事時給他人留下餘地,也就為自己留下了餘地。相反,如果我們做事不留餘地,那麼以後遭災的也許就是我們自己。
要成熟不要世故
成熟者和世故者也許都經曆過生活的艱辛、人生的磨難。但前者把挫折當成奮飛的起點,重新認識社會與自我,奮進不已;後者則或者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或者幹脆對一切無所謂,企求超脫社會,也許還會同惡勢力同流合汙。
培根說過:“有許多很世故很會揣摩人的脾氣性格的人,卻並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這種人所擅長的是陰謀而不是研究。”
成熟是真正的”心機”。世故則是快腐爛的“心機”,玷汙了“心機”的含義。做人要積德,就得要成熟而不要世故。否定自己、不斷地否定自己,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條件,也是成熟的重要標誌。否定自己是深刻的思想活動,是出於對真理和對自我的認知,而不是妄自菲薄和自輕自賤。否定自己是思考的結果,而不是“觸景生情”。隻要你時時地反省和麵對自己,你就會時時地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