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快樂。她像一個使者,能讓我們忘掉煩惱和痛苦。快樂是一種美好和幸福。而享樂是狂熱的放縱,有時還會失去理智。得意了就徹底狂歡,失意了便垂頭喪氣,受了創傷更是失魂落魄。貪圖享樂的人自會自取滅亡,而追求快樂的人必將擁有開心和幸福。
古語有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隻有不在生活方麵過分看重享受的人,才比貪求個人生活奢侈安逸的人高明。貪圖享樂,隻會自取滅亡。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裏,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再把同一隻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裏,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聯想到人,其實人在這方麵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誌,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與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過去人們在物質上隻求溫飽,按自己的本性過一種自然的生活,辦事隻求心安,精神隻求舒暢,心靈隻求寧靜,因此他們享受著清閑和快樂。
現代社會則有所不同,許多人都是隻圖享樂而沒有快樂。快樂是精神適意、安寧、自足,享樂則從來沒有安寧和自足感。如一次掙了許多錢、在酒吧間遇到了一個妖豔的女郎、中了彩票、大吃了一頓、打麻將贏了錢等等,隻是自己欲望暫時的滿足。享樂需要通過不斷的刺激才能獲得,刺激一停止就又感到無聊了。
一個人的精神快樂並不需要榮華富貴和金錢女人,這些東西都不屬於生命本身的,真正的快樂是從生命的本性流露出來的,它來源於自己的精神內部。享樂則來源於生命的外部,它是身外之物刺激的結果,因而,享樂常與放蕩、荒淫、墮落連在一起,享樂與墮落隻有一牆之隔,甚至許多享樂本身就是墮落。常常以享樂為生隻會喪誌,喪國。
正如明朝末年的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隻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正如歐陽修所說的那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拚搏,因此能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誌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享樂是狂熱的放縱,有時還會失去理智。得意了就徹底狂歡,失意了便垂頭喪氣,受了創傷更是失魂落魄。享樂者的心裏總得不到安寧,受到的刺激不同他們的心情就不同:時而狂喜,時而憤怒,時而大笑,時而悲傷,時而放縱,時而怯懦,時而浮躁,時而歎息……
享樂是缺乏生活目的,沒有人生信念,更沒有創造樂趣,享樂者認為人生沒有什麼信念和意義可言,人生就是為了吃喝玩樂。許多享樂者今朝有酒今朝醉,瞻望前途,不寒而栗,所以享樂背後是病態和失望。舊的刺激剛過去又得馬上尋求新的刺激,否則,享樂者就會百無聊賴,就顯得惶惶不安。
人活著當然要吃肉,但不能為吃肉而活著;人活著應該穿高檔時裝,但穿高檔時裝並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我們把穿和吃作為人生的目的,那麼一旦有穿有吃以後,人生就會失去了目標,因而也就變得空虛和無聊起來。吃穿隻是人的一種基本的生理需要,它們是人的各種需要中最低級的一種,這種需要是人與動物共有的,可悲的是不少人把吃穿等基本需要當做人生的全部目的,把自己的生命意義限製在動物的層次上,因此,當吃穿等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不可能有新的追求。吃飽穿暖以後就無事可幹,而人身上的能量又需要釋放出來;既然把自己生命的意義限製在動物的層次上,那麼釋放本能的方式就隻能是發泄下流的獸欲,追求種種所謂“刺激”的低級趣味,由享樂走向了墮落,這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表現得尤其明顯。
孟子說: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意思是說,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裏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隻會使人萎靡死亡。
追求快樂不同於追求享樂,快樂可以不受外物的影響,不為窮困而苦惱,不為富貴而得意,這是由於快樂不是來於外物的刺激而來自心靈。它是一個人具有生活目的、人生信念和創造樂趣後的一種情感狀態,這樣,快樂又是與對人生的憧憬、對未來的希望聯係在一起的。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追求快樂,不要追求享樂。
每個人都想快樂。她像一個使者,能讓我們忘掉煩惱和痛苦。有許多人,與生俱來就有許多讓他快樂的因素;也有許多人,一生漂泊一生落魄,好像注定與快樂無緣。然而,隻要你用心去尋找,很快就會發現:快樂其實很簡單。
快樂是可以練習的。快樂是一種修行,你可以通過練習獲取。這並不是一個秘密,問題是當我們有苦惱的時候,要相信快樂其實可以通過一種技能去獲得,而不是聽憑壞心情一點點地蠶噬你。當心情煩悶時,穿上運動衣褲,來個兩公裏慢跑,讓自己出一身汗,再衝個熱水澡;當遭遇工作壓力時,也不必整日愁眉苦臉一支接一支地抽悶煙,可以走到室外,對著藍天白雲,張開雙臂,做幾次長長的深呼吸,大吼幾聲;你還可以上上網、聊聊天、聽聽音樂,幻想自己已經中了大獎……其實,快樂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快樂就在那一次慢跑中,就在那一次深呼吸中,就在那一段美妙的音樂中,快樂其實很簡單。
有這樣一則故事:穆罕默德和阿裏巴巴是好朋友。有一次,阿裏巴巴打了穆罕默德一耳光,穆罕默德十分氣憤地跑到沙灘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阿裏巴巴打了穆罕默德一巴掌。還有一次,當穆罕默德快要跌落山崖時,阿裏巴巴及時拉了他一把。穆罕默德十分感激,於是在石頭上刻道:某年某月某日,阿裏巴巴救了穆罕默德一命。阿裏巴巴十分不解。穆罕默德微笑著告訴他:“我把你我之間的不快與誤會寫在沙灘上,是希望它在海水漲潮的時候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把彼此之間的快樂和友誼刻在石頭上,是希望它能和石頭一樣不朽。”
穆罕默德選擇了快樂,於是快樂也就選擇了他。有些人總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不幸與悲傷,他們很奇怪為什麼有些人每天總是快快樂樂的?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就在於自己的選擇。原諒別人的錯誤,並且給予鼓勵和改正錯誤的勇氣;用心記住別人對自己的每次幫助,並且心中充滿感激。這樣,你就會得到快樂。
其實,快樂在於選擇,把快樂刻在石頭上,你就會永遠快樂。在生活中多學會選擇快樂,少一些享樂,你會驚奇地發現原來人生可以如此幸福!
人生箴言
對於一個人來說,快樂的活著就是成功的人生,所以誰都會渴望自己能夠更多的擁有快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卻扭曲了快樂的含義,錯誤的認為享樂就是快樂,其實不然。追求享樂隻會使人精神萎靡,讓人變得放蕩、荒淫、墮落。快樂則不同,追求快樂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心靈的升華。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追求快樂不要一味的貪圖享樂。
要服從不要盲從
服從是一種紀律,服從是一種責任。服從領導並認真執行其正確意見和主張,可以贏得信賴。但是,決不可不加思考一味盲從。因為任何盲從都會導致脫離實際,使人生活在虛無縹緲之中,最終會掉下無底深淵,不能自拔。
服從指遵從,順從;屈服於別人的意誌或權力。盲從比喻自己沒有主見,沒有原則,沒有見地,隨著別人說話,做事。
服從是一種紀律。紀律是對人們行為的一種約束,是確保做事正確、行為有效、執行到位的利器。紀律麵前,人人平等,容不得半點仁慈與憐憫。否則,紀律就是個擺設。執行紀律嚴格,服從才能雷厲風行,不打折扣。行為散漫、做事拖拉、紀律觀念不強的人,服從上級的指令,總會達不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服從是一種責任。責任是分內應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務。服從的責任,就是毫無怨言,對上級下達的指令或任務欣然接受,全力以赴地去貫徹執行;就是不講條件,不問原因,不計報酬,不折不扣地去落實完成;就是恪盡職守,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遇到多大阻力,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實現目標。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要服從但決不可盲從!
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克服盲目服從的弱點,否則很難避免犯錯,給自己和國家造成損失,追悔莫及。
有一次,唐太宗對魏征說:“我是當今的皇帝,一國之主,你怎麼有時候連我的話也不聽呢?即使是我的話說錯了,你也要去辦,等我明白過來再糾正也不遲啊。”魏征說:“皇上想過沒有,我身為宰相,如果您說錯了的我也要去照著做,那麼我手下的人呢?也要照著我錯了的意見去做,還有下麵的各級各層的官吏呢?都會將錯就錯地去辦事。陛下想過沒有,那樣全國會有什麼樣子?聖人說,盲目服從,錯事滿盈,這是很深刻的道理啊。”
服從,從字麵上說就是遵照聽從的意思。在公司企業下屬對上級要服從,沒有服從就沒有領導,沒有服從就形不成統一的意誌和力量,任何事情就都難成就。就拿樂隊來說,整個樂隊隻能有一個指揮,這樣才能奏出好聽的音樂,如果樂隊演奏員不服從指揮,而是各行其事,就不會有序,就隻能變成嘈雜的噪音。
下屬服從領導,在任何單位都是不可或缺的組織原則之一。上下級關係的性質決定了下屬在工作中要服從領導的指揮。因為領導作出的決定,是從大局出發,周密權衡了各方麵的情況後,經過集體討論研究決定的,反映了全局的要求和大多數人的意誌,並非完全是個人的意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領導已決定了的事,下屬一般都應該服從。
“堅決服從領導”,不僅是機關工作的特殊要求,也是一條世界通行的準則。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鬆說過:“惟一雷打不動的原則是:一旦最高的領導人做出決定,爭辯就停止,所有的人都必須支持他的決定。”第41任總統喬治-布什也重述:“在某個問題上,副總統可以與總統持不同見解,並把這種不同見解在決策的過程中表達出來。但是,一旦總統最終做出決定,分歧就不複存在了。”
這從另一個角度提示我們,對領導堅決服從,應是一個牢記心中的常識性問題,領導的意圖符合自己心願時是這樣,不符合自己心願時也應如此。當然,這裏所說的服從,是指在工作中的關係。若離開了工作,就個人而言,不論職務高低,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誰服從誰的問題。
古往今來,下屬服從領導是天經地義的。當你將目光聚焦於現實時,桀驁不馴的“刺頭”卻不乏其人,甚至每個人都有過刁難、衝撞領導的“驚險一刻”。同樣是服從,下屬的表現方式不同,領導的感受卻大相徑庭……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機遇和挑戰無時不在,正所謂:世事紛紜迷人眼,唯有服從是靈丹!
但是,由於現實世界的複雜性和具體工作的特殊性,領導的指示有時不一定符合實際,甚至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與失誤。所以,在服從領導的同時決不能盲從。我們在執行指示的過程中,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完成任務。倘若認為領導的決定、指示不正確或有錯誤,應當通過正常渠道、正當手段,反映和陳述自己的意見、建議,請求予以改變。
其實,服從並不意味著對領導的命令不加任何分析辨別盲目服從,尤其是在一些應該講究原則的時候。做人要服從領導,但決不能盲從。
由於領導所處的地位,使其容易重整體籌劃,輕具體操作,加之知識、能力、經驗等方麵有局限性,即使是領導也不可能做到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判斷都正確無誤,在工作中難免有考慮不周、安排不當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下屬不能像《紅樓夢》中的薛寶釵那樣“老太太喜歡的我都喜歡”,一味地唯上媚上,如果下屬凡事都一味附和、一概聽從、一律執行,也就成了盲從,必然會給工作帶來損失。
下屬員工要有“不唯上、隻唯實”的精神,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對於涉及到自己職責範圍內的工作,更要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切不可缺乏主見,這不僅是一個下屬應盡的職責,更是展示你自己能力的絕好機會。研究工作時,下屬要與領導交換看法、共同磋商,說真話、以誠相見,不能隨聲附和,不管領導意見正確與否,都“對對對、是是是”地應諾,甚至“高明”、“絕妙”地戴高帽子。當發現領導的決定、指示、意見不符合客觀實際時,應積極向領導反映,申述看法,敦請領導修改指示決定,那種唯唯諾諾,明知不對也隨聲附和的態度,那種與領導心存芥蒂、巴不得領導“馬失前蹄”和冷眼旁觀的態度,對自己、對工作都是極其有害的。
人生箴言
要服從不要盲從。服從,需要辯證思考、學會分析、處事有主見。對領導的能力、水平、人格可以認同和讚賞,但不能迷信、崇拜和不分是非。尊重領導,要學會思考,並認真執行其正確意見和主張,但不能盲從。曆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盲從都會導致脫離實際,生活在虛無縹緲之中,最終會掉下無底深淵,不能自拔。
要含蓄不要玄虛
做人需要含蓄內斂,但切莫故弄玄虛。含蓄,是一種美,一種氣質的美,也是一個人內在涵養的體現。它能夠很好的培養自己的深厚德性。含蓄可以,但千萬不要刻意追求。一旦應用不當,就會讓人感覺你是在故弄玄虛,反而會於事不利。
中華文化向來以含蓄蘊藉,風采自矜為特征。古人講究含而不發,希望於有限的可見形態之外,體味更為自由廣闊的世界,所以特別重視空白。繪畫上要有“留白”,詩歌上也須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而做人則更需要含蓄內斂,切莫故弄玄虛。
自己身上的好處要掩藏著幾分,這叫做含蓄,以此能夠很好的培養自己的深厚德性。別人不好的地方,也要替他掩藏上幾分,以此培養自己寬大的胸懷。有了深厚的德性,就會得到別人的敬愛和擁護;有了寬大的胸懷,就會容納一切而心無痛苦。而要做到如斯地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含蓄,學會內斂自己。
好與壞的標準,都是由我們人類自己的利益所決定的,所以智者便用好與壞來束縛我們:做了好事會得到表揚和鼓勵,做了壞事就會受到批評和懲罰。然而我們就是願意被人所利用,終生跳進那個善與惡的圈子裏不樂意出來。自己有了好處,便津津樂道,自吹自擂,以求別人的表揚。就像馬戲團裏的猴子一樣,完成了一個動作,便去找自己的主人要食物。一遇到別人有了壞處,便盡力傳揚開去。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在主人麵前表現自己的好處來,所以才會打擊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