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並不容易,否定自己同樣困難,人最容易自以為是和固執已見。現實中的人們差不多都認為自己是天妒之才。

在真理麵前,沒有誰有資格自負。有句話說得好,我們最需要改變的可能就是我們最堅持的東西。可是,人們往往認為自己總是對的,把傲慢當作成熟,把固執當作個性,最後隻能是“追悔莫及”。其實人們的認識本就淺薄,加上一切都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我們如何能夠不改變?事物在變化,時局在變化,真理也在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改變自己原來的認識,否定自己曾堅持的東西。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慢慢的走向成熟。

生活中,大多數人覺得做人很難,人們渴望自己早一些成熟起來,可往往卻又無法分清成熟與世故的界限,陷於世故的泥坑。那麼,到底怎樣區別成熟與世故呢?

成熟者能看到社會或人生的陰暗麵,卻不被陰暗麵所嚇倒,表麵上沉靜而內心卻有一腔熱血。因為麵對黑暗麵,有不平而不悲觀,既堅信希望在於將來,又執著於今天的努力。世故者也看到社會的陰暗麵,但他們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質和現象。他們因為曾在事業、理想、生活、愛情等方麵遭受過打擊或挫折便冷眼觀世,覺得人生殘酷,社會黑暗。

在生活中,成熟與世故的具體區別表現為:真誠與虛偽;互助和利用;堅持原則與看風使舵;直麵現實和玩世不恭;奮進與沉淪。

成熟者知道社會是複雜的,因此人的頭腦也應當複雜些好。遇事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輕信,不盲從;與人交往,考慮複雜些而不失其赤子之心,“和朋友談心,不必留心”;如果遇見不熟悉的人,“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因為這樣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別人,可以多聽少談,真正了解後才可以敞開心扉交流思想。這是魯迅先生待人的經驗之談。世故者由於過多地看到人生和社會的陰暗麵,因而錯誤地認為人世間沒有真誠可言。與人做“披紗型”的交往,猶如信奉伊斯蘭教的婦女披上自己的麵紗一樣,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對人外熱內冷,處事設防,奉行“見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的處世原則。同友相交,虛與周旋,別人的事自己探聽尤詳,自己的事隔牆難聞,說給別人聽的,盡是些“不著邊際”的話。

成熟者在處理人與人關係上,堅持互惠互利,互幫互進的態度,有福共享,有難共當,患難時見真情。世故者考慮問題時以利益為先,交往的熱情則同於己有用的程度成正比,即使是對同一個人也不例外,猶如果戈裏小說《死魂靈》中的主人公乞乞可夫一樣,在剛當小職員時,百般討好巴結上司的麻臉女兒,當博得上司的好感,當上了科長,站穩了腳跟之後,便馬上翻臉不認人,那個癡情的姑娘便成了他愚弄的對象。

成熟者遇事頭腦冷靜,堅持原則,有主見,自己該幹什麼仍幹什麼。世故者觀風向,看氣候,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投人所好,八麵玲瓏,采取“隨風倒”的處世方法。就如有人所刻畫的那樣:當世故者同多愁善感的人交際,便把自己打扮成多愁善感的人,說話時,眼睛裏有時還會淚光閃閃,轉身同性格多疑的人交際,他又會儼然裝得深沉起來,與對方一起分析別人如何有可能損人利己,奉勸對方應采取何種態度來對付;而同率直爽情的人談話時,他又會馬上變得嫉惡如仇,馬上為朋友打抱不平,兩肋插刀;然而同喜歡息事寧人、凡事調和的人在一起時,又顯示老謀深算,久經風霜的樣子,把那些正直的舉動說成“簡單”和“幼稚”,仿佛發生的一切麻煩都是因他不在場而造成的。逢人迎合不吃虧,他中有我成“朋友”是變色龍者的秘方。

成熟者對事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敢做敢當,有“舍我其誰”的大丈夫氣概,往往小事糊塗,大事清楚。世故者遊戲人生,采取滑頭主義和混世主義態度,專搞中庸,慣於騎牆。他們和人可以談天說地,但隻是擺現象,不下結論,迫不得已時也有些不言而喻,“大家早已公認”的結論。遇有原則問題需要辨明時,則莫問是非曲直,要不然就是模棱兩可、說怎有理的話。與人意見不一時,便以“今天天氣……哈哈哈”的態度加以回避。所以世故者往往不動聲色地冷眼旁觀一些事情,不惹是非,明哲保身。

一個人走向成熟是困難的。如泰戈爾所說,除了通過黑夜的道路,無以到達光明。很無奈的一個事實是,成熟總是和人生的挫折聯係在一起的,需要時間與代價的付出。通往成熟的道路,沒有終點,隻有行程。成熟是相對的,成熟不是不犯錯誤,而是能不能真正從錯誤中吸取到教訓。

成熟不是手中的酒杯與指上的香煙,更不是小資情調的“淡淡憂鬱”和圓滑世故。有意表現的成熟,那是世故,沒有境界和深刻,隻能表現出淺薄。成熟是無需要表現也無意於表現的。成熟者和世故者也許都經曆過生活的艱辛、人生的磨難。但前者把挫折當成奮飛的起點,重新認識社會與自我,奮進不已;後者則或者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或者幹脆對一切無所謂,企求超脫社會,也許還會同惡勢力同流合汙。

真正的成熟,如同餘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說的那樣:“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人生箴言

成熟不是庸俗與市儈,真正的成熟是理性、智慧、純真與道德的統一,是人生的一種氣質,而世故則是人生的一種疾病。世故的人在交往中被人們認為太有“心機”。實則不然,這恰恰是沒有“心機”的表現。他們讓人不可靠近,不願意靠近,造成了做人的失敗。因此,做人要成熟但絕不要世故。

要功勞不要苦勞

不管你有多辛苦、多忙碌,假如你缺乏效率、沒有業績,那麼你所做的一切努力皆是白費,一切辛苦付出都沒有價值。一定要堅持用成功說話。隻有成功,才能證明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所做的努力才會體現價值。

經常會聽到有人在事情沒有做成功的時候,說這麼一句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其實,這是一種很消極的想法。在商業社會,我們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堅持“隻有功勞,沒有苦勞”的觀念。

假如做一件事而沒有功勞的時候,一味的強調苦勞也就毫無意義。苦勞隻是過程,功勞才是結果。在市場經濟下,隻重過程而不看結果,根本是不可行的,是一種處於理想化的狀態下的想法,企業不會得到利潤,這樣的員工,老板要來幹嘛呢?現在這個競爭的時代是以結果論成敗、以結果論英雄的時代,一個人隻有成功了,才能證明他有能力。否則就算文憑再高,能力再強,做事再努力,一切也都隻是空談。試想,假如一個公司的全體員工都非常勤奮、非常努力,但最終還是創造不了利潤,企業又將以何種姿態生存下去呢?所以說,不管有多能吃苦,多能幹活,但假若創造不了價值,也還是等於零。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本來是簡單的,卻總是被我們人為地搞成很複雜的狀態。其實,對才德以及品質的評判是沒有所謂的標準尺度的。任何人對這些指標的評價,多多少少都會包含有個人的感情因素在裏麵,隻有業績才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而無法更改的東西。雖然說才能和勤奮是產生業績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必然的。

不論在哪個行業,業績都是其中的生命線,沒有業績,企業自然就無法生存。因此,企業在管理員工的時候應該強調注重價值,強調以結果為主的價值導向,強調一個人的能力、知識必須體現在其業績上。

像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電腦剛在我國興起的時候,許多年輕人很快的接受了這一新事物,並合理的運用到了生活和工作中尤其是在財務計算方麵。當時有很多企業都遇到這樣的情況,許多老會計算盤打得好,並且習慣於用算盤算賬,於是因循守舊,結果沒日沒夜用好多天才理清賬目,而那些善用電腦的年輕人通常隻花不到一天時間就可以把一個月的賬目理清,老會計的辛苦自然不言而喻,而且他們還麵臨著隨時被替換掉的命運。

還有一個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講的是新老兩位教師的故事。一個村辦小學在一條小河的對岸。一位五十幾歲的老師執教於這所小學。他每天風雨無阻地背著一個個學生趟過這條河上學,使村民感激不盡。他也因此多次受到村、鄉、縣的表楊。到了這位老師要退休時,分來一位年輕的女大學生。她沒有這樣做,而從縣裏到鄉裏,到村裏,從大公司到小公司,從大廠到小廠,到處請求,招募資金,不到半年,這裏修起了一座橋梁,學生上學再也不需要任何人來背了。兩種方式,雖然都是同一個結果,但我們更看重哪一個呢?

企業裏麵做事一般都隻重結果,而不管你做事的過程、手段,有業績才是王者。

隻有那些事情沒有做成還想讓別人看到自己辛苦的人,才會強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論調。鄧小平說過:不論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因此,我們要以功勞論英雄,其他所有的過程及其客觀原因都不能成為其中重點。

“沒功勞有苦勞,沒苦勞有疲勞。”這是人們關於價值觀的傳統觀念,多年來一直被廣大群體認同。當一個單位的員工因沒有按要求完成工作而沒有得到肯定的時候,這句話就會變成其潛意識裏的怨言。站在傳統觀念的立場上來說,這沒有什麼不對,因為我們常常說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那麼承認他人的“苦勞”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現在是市場經濟的時代,企業隻認效率,顧客隻看功勞,消費者有選擇你的權利,但沒有選擇你的義務,沒有人會因為同情買一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回去。海爾集團的管理法總結起來就是五句話:總帳不漏項、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有事、管事憑效率、管人憑考核。其中“管事憑效率”就充分體現了隻認功勞,不認苦勞,更不認疲勞的說法。

承認苦勞是具有嚴重的危害性,承認苦勞就承認低效率,遷就懶漢。海爾集團要求他們的員工每天必須進步至少一點點。在行業競爭策略上一定要比對方快一步,快不了一步半步也行,總之就是要進步。而在我們看來,隻有承認功勞才會有進步,承認苦勞後果隻能是退步。

富翁的經驗告訴我們:隻要有一雙眼睛,就可以不斷的學習;隻要有一雙手,就可以不停的勞動、創造。很多人在遭遇多次的挫折、打擊之後,就變得沒有了鬥誌,沒有了激情。激情死了,夢想也死了,剩下的隻有每天不停的唉聲歎氣、一蹶不振,以及無奈、無助且無力的感覺。為了掩飾帶給自己的不安與恥辱,他們努力的找來各種各樣的借口:這個社會太黑暗,我們沒辦法;我文化水平低,長得不漂亮;我沒有人脈,不喜歡奉承別人;我討厭爾虞我詐的現實;我沒有遇到好的機會,沒有人賞識我;我堅信“平平淡淡才是真”;我要“淡泊明誌”……而這些借口造成的結果則是,他們依然懷才不遇,依然憤世嫉俗。

“懷才不遇”是人們送給失敗者的最大安慰,同時也是最大欺騙,這是我們最應該小心避開的成功陷阱之一。而那些失敗者,往往是寄成功於希望而非努力之中,他們渴望一夜成名,卻往往會被摔得很慘。

莎士比亞說過:“你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一個自由、張揚、獨立、個性的時代,成功也需要以深思熟慮的謀劃為前提;而效率也是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必須時時謹記的重要原則。

在職場中打拚,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完成任務並不代表有結果。

或許有些人會感到很迷惑,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務不就是結果麼?其實不然,任務不是結果,不僅不是結果,它還是結果最大的敵人。

為什麼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任務呢?那是因為企業是一個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組織,而員工與企業之間本質上存在的是一種商業交換的關係,即是一種買賣關係,企業付給你工資、薪酬,發放給你福利,你就應該提供能與之相對的結果,為企業創造一定的利潤。

但是一定要記住一點,企業購買的是你勞動產生的結果,而不是你所提供的勞動。勞動不值錢,隻有勞動創造的結果與財富才值錢。也就是說,勞動產生結果,即功勞才是價值,苦勞則不是。

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樣說會過於冷酷無情,但是這是一個很現實的,需要我們大家共同麵對的一個問題,因為隻有每個人提供的勞動產生結果,企業才會賺錢,我們也才能更好的生活,這是一種休戚與共的關係,由不得我們不信。

每天上班坐在那裏是不會得到工資的,隻有你上班了,創造出結果了,在月底的時候你才會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工資。

一個瓜農,精心選用良種,種了一地西瓜,他每天辛勤的除草澆水,施肥捉蟲,期望能賣一個好價錢。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西瓜即將成熟的時候,下了一場冰雹,一地西瓜被打得稀巴爛。瓜農在悲痛之餘,發現還有一隻西瓜長在石頭下麵,幸免於難。於是他精心嗬護這隻西瓜,等西瓜成熟的時候,捧著它來到了集市。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他的這隻西瓜能賣多少錢?會像剛開始的一地西瓜賣的價錢那樣多嗎?很顯然,不會。

現實的情況就是,別人的西瓜一隻兩塊錢,他的西瓜也隻能賣一隻兩塊。因為它既不是金的也不是銀的,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卻沒法改變。當然瓜農的辛苦自然就收不到回報,隻是一個無用功了。

同樣的,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一個老板願意為創造不出結果的員工買單,“員工是企業的主人”,這隻是老板忽悠員工的話。

而真實的情況是,員工不是企業的主人,更不是老板的朋友。隻有老板才是企業的主人,老板和員工之間也隻是人格平等的雇傭關係而已。員工是種瓜的,老板是買瓜的。沒看見西瓜就掏錢的老板,所創辦的企業遲早會關門。然後,他和他的員工就會一起失業。

在很多企業中,總有員工存有這樣的想法。隻要上司交代的任務沒有完成,就會產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觀念,覺得管理者一定會考慮自己的努力,諒解自己的難處。殊不知,沒有結果,老板才不會管你有什麼難處,他看中的隻是你創造的價值。

市場隻認效率,公司隻認功勞。而企業隻有努力創造效益,員工隻有努力拿出成績,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承認“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會嚴重腐蝕員工的思想,就表示企業認同低效率,員工就不會再有幹勁積極進取,而是每天混日子,得過且過,反正隻要完成任務就好。這樣的企業將沒有任何企業效益可言,沒有功勞隻有苦勞也隻是浪費公共資源而已。

市場不相信眼淚,更不相信苦勞,隻有功勞才是王道。所以我們要堅持要功勞,不要苦勞。

在現代經濟背景下,一味的苦勞不僅浪費大量的資源,還會傷害到所在企業的企業文化。商業時代是以效率為先、靠業績說話的。不管你有多辛苦、多忙碌,假如你缺乏效率、沒有業績,那麼你所做的一切努力皆是白費,一切辛苦付出都沒有價值。

人生箴言

一定要堅持用成功說話。隻有成功,才能證明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所做的努力有了價值。我們一定要記得,這是一個靠業績說話的時代。對於我們來說,隻有功勞,沒有苦勞,隻有成功才是消除痛苦的最好良藥。崇尚強者為尊是競爭時代的大勢所趨,職場沒有懷才不遇,隻有尋找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