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驢和狗一同趕路,後邊跟著它們的主人。走到半路,主人坐在路邊睡著了。
驢子停下來吃著草,吃的又香又甜,狗卻餓得難受,隻好向驢子懇求:
“親愛的朋友,請你蹲下來,裝飯的籃子掛在你的背上,我想吃一點兒東西。”
驢子沒有理它,隻顧低著頭吃草。過了好大一會兒,它才對狗說:
“你不要著急,等主人睡醒了,他就會拿東西給你吃的。”
就在這時候,一隻狼竄出了樹林。驢子連忙向狗求救,狗卻說:
“朋友,不要著急,等主人醒了,他就會救你的。”
狗正在說話的時候,狼已經撲上來,把驢子咬死了。
這兩個小故事正是告誡人們,做人不可以自私。懂得分享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快樂,而自私的人永遠不會有好的下場。
同時,自私的人也永遠不會贏得朋友,獲得友誼。
有多少孤獨的人,胸中有著這種熱望:“我真希望能吸引一些朋友,我真希望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為人所樂於親近的人。”隻是因為他們自己生性孤僻,缺少吸引朋友的磁力,故沒有多少人願意和這樣的人交友往來,使這些人失掉了生活上的很多樂趣。這樣,他們的熱望也最終無從實現。
對任何人,如果能在言談舉止中表現出來親切與和善,在行為上表現得慷慨大方,不自私,他自身的吸引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大增。
人格優美、性情溫和的人,往往到處能得到他人的歡迎,也能處處得到他人的扶助。有些商人雖然沒有雄厚的資本,卻能吸引很多顧客,他們與那些資本雄厚但缺少吸引力的人相比,事業的進展必定更為顯著。
在社交上,如果你能處處表現出愛人與包容的精神,樂於助人,那麼就能使自己猶如磁石一般,吸引眾多的朋友,而一個隻肯為自己打算的人,必然到處受人鄙棄。
慷慨與寬宏大量,也是獲得朋友的要素。一個包容大度的慷慨者,常能贏得人心。
而自私的人,他們性格會變得冷酷和扭曲,因此他們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他們身邊沒有一個摯友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困境,而他們本身又具備了多重消極人格特征,這便導致他們個性越來越不能和周圍的環境相融合,同時他們也和別人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在經過較長時間的心理異化後,他們的個性越發變得孤僻,也越發難以溝通和交流。
自私的人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友誼,更不會贏得別人的尊敬。為人處世,隻有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自私,你才能贏得朋友、獲得成功、享受到生活快樂。
人生箴言
互相包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互相包容的夫妻一定千年共枕,互相包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我們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大度諒解;少一些吝嗇自私,多一份坦誠寬容,用我們飽滿的熱情去迎接更加美好的人生。
要隨和不要太清高
人是社會性關係很複雜的群體,隻有隨和做人才能更好的與人相處。如果過於清高,隻會讓自己變得難以合群,性格孤僻,最終導致親友相悖,眾叛親離。生活中多一些寬容和隨和,少一些至上清高。那麼,你在贏得青睞的同時,還會獲得真誠的友誼。
隨和多用來形容人和順,不固執己見,親和力強。隨和是人的一種品質表現,也是典型的人格魅力。隨和的人不僅受人擁護,還可以使人贏得朋友,獲得成功。隨和是冬天裏的火爐,能給人以溫暖;隨和是夏日裏的涼風,能給人以清爽。
而清高則不同。古來文人多以清高著稱,這既是文人的一種脾氣,也是一種毛病。清高雖顯得與世不同,不與亂臣賊子同流合汙,表現出了一種高潔的品格。可是一味地清高不僅不會得到稱讚,反而會遭人唾棄,受到打擊。今天,“清高”這個詞也不再是一個完全的正麵詞彙了。它往往和不合群、孤僻、難相處等詞連接在一起,最終導致眾叛親離,隻剩下孤家寡人一個。相反,平日裏與大眾打成一片,接物待人隨和之人,才會受到人們的青睞,獲得真正的友誼。
隨和是個人修養的至高境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的品質是後天修養而成的,個人性格雖有不同,但遇事會怒會躁卻是常性。要能做到製怒穩躁就需要個人修養的錘煉。佛教講“不二法門”就是一種修煉的結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隨和的人雖然平凡,但他會對社會對人們充滿感恩之情,會感受和享受生活,去感悟和享受快樂。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隨和做人。
要隨和,但不要太清高。隨和的人可以拓寬人的交際,而過於清高的人隻會眾叛親離。
過於清高的人,往往表現出桀騖不馴的姿態,如此為之,必成眾矢之的。首當其衝地陷入危險被動的境地。因此,放下清高的姿態,隨和做人就顯得很重要了。
西漢時的蓋寬饒為人剛正耿直,不畏權貴,對於權臣、貴戚、寵宦種種違法犯禁之事,他都毫不留情的糾舉,甚至對皇帝本人舉措不當之處,也敢直言不諱。蓋寬饒也決不與貪官汙吏,諂媚小人同流合汙。
蓋寬饒在漢宣帝時任司隸校尉,受皇帝之命,負責察舉包括丞相在內的朝廷百官以及京師附近一帶所有違法者,手下率有千名徒隸,可以領兵逮捕任何大奸巨猾,可見他所麵對的是整個上層統治集團。
蓋寬饒一再結怨於公卿顯貴,仕途自然不順利,很多地位比他低、能力比他差的凡庸之輩都超過了他,他心中不免抑鬱不平,有所流露。他的一個好朋友王生寫信勸他說:“聖明的皇上知道你不畏豪強,廉潔公正,所以讓你做監督百官之官,地位夠尊顯的了,俸薪也夠豐厚的了。你應當忠心報答上恩,而你卻一再以激烈的言辭指斥那些大臣,這可不是保全性命、立功揚名之道啊!如今朝中的執政大臣都是一些玩弄權力的老手,他們會花言巧語地加罪於你,你是不能避開他們的,也不要想以自己寶貴的血肉之軀,去和那些一凶險難測的勢力較量,否則我實在為你痛心。大丈夫立世,應當正直而又不過分僵硬,靈活而又不失去分寸。古人講‘明哲保身’,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蓋寬饒是不能做到這一點的。一天,皇後的父親許廣漢遷入新居,滿朝公卿都去恭賀,蓋寬饒卻不去,在許廣漢一再邀請下,他才肯前去,見到這位皇帝的嶽父大人,他還是不卑不亢。許廣漢說:“你來晚了,要罰酒。”他說:“別讓我多喝,我一喝酒就會管不住自己!”
丞相魏侯趁機笑他說:“你不喝酒也管不住自己。”滿座的人都以一種十分鄙視的目光注視著他。酒酣耳熱之時,那些官高位顯的大臣們一個個醜態畢露,身為九卿之一的檀長卿竟然跳出座位,學著猴狗相鬥,在座的人都開懷大笑起來。蓋寬饒十分氣憤,他抬頭看著雕梁畫棟的屋頂,冷笑道:“真是夠快活啊,豈不知富貴無常,很快就會被他人所取代!今日大家在這樣的高堂華屋相聚,也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巳,這樣的事我見多了,諸位大人好自為之吧!”
說罷離席而去,並向朝廷劾奏檀長卿,說他以大臣而作猴狗之態,有失身份與尊嚴。宣帝本來想處理這件事,許廣漢一再請求,才使得這件事壓了下去。
後來蓋寬饒看到宣帝重用宦官,便上書批評,並引用古書所說“官位應當由賢者來做,不是賢者不應在其位”的話來告誡皇帝。這一來可闖了大禍,皇帝以他為誹謗,那些早就對他心懷怨恨的大臣更是誣稱他要宣帝讓位於自己,大逆不道。
一位大臣在上書救蓋寬饒時這樣說:“山中有猛虎,森林便可以得到保全,朝廷有忠臣,奸邪之輩便不得不有所收斂。”但隻有寥寥幾人上書保奏,皇帝不予理睬。可憐他仇多友少,也沒有後台依托,終於被逮捕,含恨自殺在宮門。
漢宣帝不是一位昏君,許廣漢也算不上奸臣,但在處理蓋寬饒的事件上,他們有失公正,是站在正直的對立麵的。然而,蓋寬饒太清高了,大是大非自然不可苟且,而有些小事盡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蓋寬饒正直剛正,不與宦官小人為伍,本是件好事,對其為人品格也沒有什麼可以非議的,可是他卻有點太清高了,得罪了不少人,因小小的一件事情,還是在其職權範圍之內的小事,便丟了性命。正是由於他平日裏清高過了頭,不與人交好,在性命攸關時,竟然沒有幾人為之求情,可見蓋寬饒人際關係的失敗。
在今天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我們在骨子裏可以恪守我們的原則,一是保持自己高尚的本心,二是不能危害他人的利益,不會被打擊報複。而表麵上,我們照樣可以和我們鄙棄之人打招呼,討論問題,做到這一點的人才是人中高手。由此看來,太清高對人對己真的無益。
所以,做人要隨和,不要太清高。
隨和是高尚的思想情操;隨和作為一種品質是以中庸為原則,以至善、至信、至誠為信條,以和諧為目的。隨和也決不是隨聲附和,並不是和事佬,無原則地人雲我雲。自己有能力更需要虛心,“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居高臨下、清高至上,無視別人是不可取的。
隨和還是處理關係的有效手段,生活在社會中各種關係都要考驗你的態度。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甚至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關係,還有夫妻關係,這些關係要處理好並非易事。要在種種充滿矛盾的關係中求得平衡隻有采取隨和的態度,在利益上不計短長,在層次上不論高低,在行為上與人為善。這樣,我們的各種關係就會相處得格外祥和友善。
有位年輕人,常常以清高自居。他抱怨妻子近來變得憂鬱、沮喪,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對他嚷嚷。而且還總認為自己的行為大都是對的,自己是有學問的人,他看不慣妻子的所作所為。還認為這有違他做人的清高形象。他無可奈何,於是開始找借口躲在辦公室,不想回家。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問他最近是否爭吵過,青年回答說,為了裝飾房間發生過爭吵。他說:“我愛好藝術,遠比妻子更懂得色彩,再說她的學問與我根本沒法比。我們為了各個房間的顏色大吵了一場,特別是臥室的顏色。我想漆這種顏色,她卻想漆另一種顏色,我不肯讓步,因為她對顏色的判斷能力不強。”長者問:“如果她把你辦公室重新布置一遍,並且說原來的布置不好,你會怎麼想呢?”“我絕不能容忍這樣的事。”青年答道。於是長者解釋:“你的辦公室是你的權力範圍,而家庭及家裏的東西則是你妻子的權力範圍。如果按照你那種自我為主,高高在上的想法去布置‘她的’廚房,那她就會有你剛才的感覺,好像受到侵犯似的。當然,在住房布置問題上,最好雙方能意見一致,但是,如果要商量,妻子應該有否決權。”做人不該過於強硬,過於清高,要想贏得家庭的溫馨和睦,隨和是不可或缺的。
青年人恍然大悟,回家對妻子說:“按你喜歡的方式布置房間吧,這是我們共有的權力!”妻子看看平日清高的丈夫如今如此隨和,心裏一陣暖流湧上心頭。青年人解釋說是一個長者開導了他,他百分之百地錯了。妻子非常感動,後來兩人言歸於好。所以,夫妻生活和其他許多人際關係一樣,會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地方。隻有采取寬以待人的態度,才有助於矛盾的解決。
古人雲:“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人不能過於清高,因為世界本來就很複雜,什麼樣的人物都有,什麼樣的思想都有,如果你事事與人斤斤計較,隻會自己堵住自己的路。一個人必須具有容納汙穢與恥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惡賢愚的態度,才能有圓滿的人際關係。大凡有影響有魅力的人,都具有良好品質。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弱肉強食,是勢者生存,為勢可以不顧一切。而隨和者卻秉奉適者生存的原則。環境能改造的就改造之,不能改造的就適應之。識時務識大體,把抱怨社會改為調整自己,就會建立起樂觀的人生態度。
如果我們能愛心永存,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爭執;多一些隨和,少一些清高就能盡可能多地贏得別人的好感、信賴和尊敬,就能較好地與周圍人和睦相處,就能在人生旅途中順利愉快地前行。
人生箴言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至高則無友。作為社會群體一員的我們,何必苦守一份高高在上的孤獨,而不隨和閑適地體會真實生活的幸福呢?酸甜苦辣澀五味俱全才能燒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屏去拒人千裏之外的清高,隨和地與人相處相交,才能體會到快樂生活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