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思想上的空放狀態,而寂寞則是一種溢於言表的情緒。

有一種孤獨者在別人看來體現的是一種孤獨的形態。但是他的內心深處卻是豐富多采的,他懂得用自己充滿內涵的激情心靈去解讀生命。法國著名意識流小說家普魯斯特由於哮喘病的的緣故,其35歲到51歲的歲月裏,終年都生活在一間窗簾幽掛的書房裏。他用了漫長的16年為我們呈現了一部驚世傑作——《追憶似水年華》,可以說普魯斯特的生命幾乎是與這部書同時畫上句號的,在完成了這部書稿的校稿後,他悄然伏於書案,永遠的沉睡了。16年,這在現在人們的眼中是一件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究竟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啊,竟然能夠忍受如此漫長的“孤獨”之旅。

在常人看來,孤獨等同於寂寞。其實,普魯斯特是傾盡了他的畢生心血書寫了自己的生命。在戰場上,作為一個戰士死於敵手是死得其所,而一個文化人死於自己的創作上就是無上的榮光。他所走的每一個腳步,都閃爍著人類無上智慧的光華,其思想遺產也必將“永賜爾類,澤被後世”,這才是對他生命最好的褒揚和禮讚。當我們放下手中的書本,將目光投向曆史的深處,耳邊就會響起《命運交響曲》那鏗鏘有力的節奏,胸中就會回蕩起澎湃奮進的波瀾,百年前雙耳失聰的貝多芬,在他無聲的世界裏勇敢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他用簡單的7個音符奏出了響徹生命的絕唱。雖然他被當時的人們拋棄了,但他並沒有因為那些人們的無知而泯滅了自己應有的良知與博大,他依然愛這個世界,並創造出了那麼多溫暖人、鼓舞人的華美樂章。

我們可以想象,在他的生命深處,一定存在著一個真誠而浪漫的靈魂:“肉體可亡,靈魂不滅。”於是,無數的後來人從這用靈魂奏響的旋律中汲取力量,努力地扼住命運的喉嚨。在廣闊的心靈世界裏,貝多芬是一個真正的英雄,這是一種“寧叫天下人負我,不叫我負天下人”的博大胸懷。所以,真正熱愛世界、熱愛生命的人可以孤獨,但是永遠不會感到寂寞。

大多數人所謂的“孤獨”是因為自己一個人獨處而產生的一種寂寞情緒,可以說,越是生活在熱鬧街市的人越容易體會到這種情緒。

總有人覺得,許多人之間明明是近在咫尺卻老死不相往來,就好像彼此間隔了一道很遠的天涯。身居鋼筋水泥叢林中的我們也都會有相同的感覺:麵對麵住了好幾年的老鄰居,也隻是在見麵的時候點一下頭,打個招呼而已,而在內心彼此之間仍然是隔著天涯的陌生人一般。我們不敢輕易地敞開心扉,不想讓人們窺見自己的鄙陋、軟弱之處,怕被人利用、被人譏笑、被人傷害。在通往人際關係的道路上,我們不是在構架橋梁,而總是在不停地自設障礙。

我們住進了自己建造的封閉又安全的堡壘,卻也真正地隔絕了世事;我們隻顧向信任的人訴衷腸,卻忘了認真的傾聽一下對方的心聲;我們企圖讓別人理解自己,卻又總不願表露真實的自我;我們總是在考慮對方是否適應自己的需要,卻從未想過讓自己去遷就一下別人;我們總是在心中撥著小算盤,計算著個人的得失,卻從沒有想過給予周圍世界一些什麼;我們隻顧用“世人是否愛我”的尺度來衡量個人命運的優劣,卻忘了自己應該怎樣去愛這個世界和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

當我們發現自身理想與現實相差太遠,自己和人群之間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時,我們就會因此而產生一種刻骨銘心的寂寞感。

事實就是這樣:孤獨和寂寞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總有人錯把寂寞當孤獨,總是把別人的孤獨理解為寂寞,卻忘了或許這正是別人所渴望的一種狀態。

人生箴言

哲人說過:“每一個深刻的靈魂裏麵都必定蘊藏著巨大的孤獨。”這世間一切藝術都是由孤獨產生的作品,宗教、哲學、文學、音樂、書畫、舞蹈……那些讓我們稱道的,所有精神世界裏的東西都是在孤獨中醞釀而生的。因為人隻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坦露真誠,才能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才能質問潛藏於底的靈魂,在茫茫人生中感知一切未知的存在。

要包容不要自私

互相包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互相包容的夫妻一定千年共枕,互相包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我們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大度諒解;少一些吝嗇自私,多一份坦誠寬容,用我們飽滿的熱情去迎接更加美好的人生。

包容是指寬容,大度,容納;多用來形容人心胸開闊,氣度恢弘。而自私是指偏私,隻為自己打算;隻圖個人的利益。

包容是一種美德,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升華,讓你的心靈得到淨化!它是人修身養性的一本“真經”。包容是一種境界,人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擁有博愛的心、博大的胸襟,還要有一份坦蕩、一種氣概!它是香蘭被人踩倒卻留香腳底的氣質。

而自私則不同,“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說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越貨、鋌而走險。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

做人要包容不要自私。包容是夏日裏的冰塊,冬日裏的暖茶。包容有時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或許是一句“沒關係”。包容更是一種美德,充滿著愛的包容將帶給我們一生一世的感動。

曆史上很多功名顯赫的英雄豪傑,無一不是心胸開闊、氣度恢弘的人中俊傑。他們都是善用包容的大家。

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關於他“一鳴驚人”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下麵一則故事則顯示了他寬厚待人的帝王氣魄。

一次,楚莊王因為打了大勝仗,十分高興,便在宮中設下盛大晚宴,招待群臣,宮中一片熱火朝天。楚王也興致高昂,叫出自己最寵愛的妃子許姬,輪流替群臣斟酒助興。

忽然一陣大風吹進宮中,蠟燭被風吹滅,宮中立刻漆黑一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許姬的衣袖想要親近她。許姬便順手拔下那人的帽纓並趕快掙脫離開,然後許姬來到莊王身邊告訴莊王說:“有人想趁黑暗調戲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纓,請大王快吩咐點燈,看誰沒有帽纓就把他抓起來處置。”

莊王說:“且慢!今天我請大家來喝酒,酒後失禮是常有的事,不宜怪罪。再說,眾位將士為國效力,我怎麼能為了顯示你的貞潔而辱沒我的將士呢?”說完,莊王不動聲色地對眾人喊道:“各位,今天寡人請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盡興,請大家都把帽纓拔掉,不拔掉帽纓不足以盡歡!”

於是群臣都拔掉自己的帽纓,莊王再命人重又點亮蠟燭,宮中一片歡笑,眾人盡歡而散。

三年後,晉國侵犯楚國,楚莊王親自帶兵迎戰。交戰中,莊王發現自己軍中有一員將官,總是奮不顧身,衝殺在前,所向無敵。眾將士也在他的影病和帶動下,奮勇殺敵,鬥誌高昂。這次交戰,晉軍大敗,楚軍大勝回朝。

戰後,楚莊王把那位將官找來,問他:“你此次戰鬥奮勇異常,寡人平日好像並未給過你什麼特殊好處,你為什麼如此冒死奮戰呢?”

那將官跪在莊王階前,低著頭回答說:“三年前,臣在大王宮中酒後失禮,本該處死,可是大王不僅沒有追究、問罪,反而還設法保全我的麵子,臣深深感動,對大王的恩德牢記在心。從那時起,我就時刻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來報答大王的恩德。這次上戰場,正是我立功報恩的機會,所以我才不惜生命,奮勇殺敵,就是戰死疆場也在所不辭。大王,臣就是三年前那個被王妃拔掉帽纓的罪人啊!”

一番話使楚莊王和在場將士大受感動。楚莊王走下台階將那位將官扶起,那位將官已是泣不成聲。

楚莊王不計小節,終得良將,這是包容帶來的收獲。處世讓人一步為高,待人寬厚一分是福。這就是包容,一種境界,一種風格。

包容是人生的財富。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同樣是一輩子,有的人在不盡的憤恨和埋怨中掙紮著過;有的人在快樂幸福中沐浴著過。包容別人的過失,包容眾生的錯誤,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荀子曾說:“群子賢而能容墨,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講的就包容為懷的道理。包容是一種博大的胸懷,是一種崇高的美德。在處世中不搞唯我獨尊,對不同的觀點、行為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能咄咄逼人,得理不讓;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強加給別人,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選擇。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包容別人,才會給自己帶來廣闊的天空。

對別人包容不是縱容,不是沒有原則,不是因為心慈手軟才網開一麵。對自己包容,不是放縱自己的欲望,不是嬌慣自己的任性,不是得過且過放任自流毫無追求。包容,就像熬湯,隻有火候合適,掌握好度,就可以使尷尬的局麵變得輕鬆,使迷途的浪子痛改前非,使事業多一分從容,使生活多一分美好。

包容不但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明哲的處世原則,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

美國有位作家曾說過:沒有豁達就沒有寬鬆。無論你取得多大的成功,無論你爬過多高的山,無論你有多少閑暇,無論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標,沒有包容心,你仍然會遭受內心的痛苦。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懷。古今中外因豁達、開朗、包容、謙讓的品德而獲得他人的友情、愛戴,或者消除仇恨、恩怨的例子數不勝數。

唐高宗時期有個吏部尚書叫裴行儉,家裏有一匹皇帝賜的好馬和很珍貴的馬鞍。他有個部下私自將這匹馬騎出去玩,結果馬摔了一跤,摔壞了馬鞍,這個部下非常害怕,因此連夜逃走了。裴行儉叫人把他招回來,並且沒有因此而責怪他。

又有一次,裴行儉帶兵去平都支援李遮匐,結果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珍寶,於是就宴請大家,並把這些有價值的珍寶拿出來給客人看,其中有個部下在抱著一個直徑兩尺、很漂亮的瑪瑙盤出來給大家看的時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盤子摔碎了,頓時害怕得不得了,伏在地上拚命叩頭以至流血。裴行儉笑著說:“你不是故意的。”臉上並無可惜的樣子。

這些曆史上包容的故事,受損的一方並沒有因自己的損失和難堪而大發雷霆,懷恨在心。相反,他們都表現出寬宏大量、豁達開朗、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不僅沒有受到更多的損失、得到更多的難堪,反而在不知不覺中平息了糾紛,博得了別人的頌揚。

包容,對人對己都可成為一種無須投資便能獲得的“精神補品”。學會包容不僅有益於身心健康,而且對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乃至事業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對子女、對配偶、對老人、對學生、對領導、對同事、對顧客、對病人……都要有一顆包容之心。

做人要包容,但是決不可以自私。自私的人自身融合了消極人格的綜合特性。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心中隻有自己,從來都不會考慮別人,即使有時口頭上會替別人著想,但真正涉及到個人利益的時候,他是絕對不會做半點讓步的。

自私的人是沒有感情可言的,即使和你假意產生感情,也是有著更加貪婪的目的。因此這類人不具有生活的熱情,心靈已被物質熔煉成鋼鐵一塊,在他們心中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隻有利益,於是他們習慣於用冷冰冰的利益關係來替代人與人之間純潔和善良的感情。

關於自私,有這樣兩則寓言故事:

故事一:有一個人做了一個夢,夢中他來到一間二層樓的屋子。

進到第一層樓時,發現一張長長的大桌子,桌旁都坐著人,而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吃得到,因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師詛咒,全都變成直的,手肘不能彎曲,而桌上的美食,夾不到口中,所以個個愁苦滿麵。

但是他聽到樓上卻充滿了歡愉的笑聲,他好奇地上樓一看,同樣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彎曲,但是大家卻吃得興高采烈。原來每個人的手臂雖然不能伸直,但是因為對麵的人彼此協助,互相幫助夾菜喂食,結果大家吃得很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