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與平庸,是生活的兩種狀態。平凡和平庸的區別之處在於:平凡。隻是代表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而平庸,卻是指向一個人的能力、素質和精神境界。平凡的人能夠把平凡的工作做成偉大,平庸的人卻能使崇高的工作變得卑下。
平凡者以平常心待人,平庸者以小人心處世。我們可以做一個平凡的人,但決不能做一個平庸的人!
魏書生是—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他的人生之路平凡得無波可起。中學畢業後,他去北國插隊,成了一名普通的勞動者。後來他做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公辦教師,教小學、中學,被評為模範教師。對自己平凡的工作,他是這樣理解的:“人不管被生活的浪濤衝到什麼位置,都不能看做是自己的終點,而應該把這個位置當作向更遠大的目標奮進的起點”。
雷鋒是我國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的一個家喻戶曉的模範人物。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換過好幾個工作崗位。他始終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專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爭做好事。他把自己的誌願、興趣和愛好同黨的需要完全融合在一起。雷鋒同誌為了集體幸福,已經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一個星期天,他去看病,路過一個工地,為熱烈的勞動場麵所吸引,連自己肚子痛都忘了,就投入到緊張的勞動中去。假日裏,他經常到車站為旅客服務。他還把自己積蓄下來的錢,支援受災的群眾。他在日記中寫道:“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為黨的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的。”雷鋒同誌把他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雷鋒,如今在社會上已經成了做好事的代名詞。毛主席在1963年3月5日寫下了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
平凡與平庸,是生活的兩種狀態。平凡和平庸的區別之處在於:平凡。隻是代表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而平庸,卻是指向一個人的能力、素質和精神境界。平凡的人能夠把平凡的工作做成偉大,平庸的人卻能使崇高的工作變得卑下。平凡的人,是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毫不起眼,但在發揮著自己的用處,實現自己的價值。平庸的人,是一顆廢棄的螺絲釘,身處機器運轉之外,無心也無力參與機器的運作。
讓我們來看一位平凡勇士的不平凡事跡:當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島嶗山海岸邊觀看“麥莎”台風帶來的海潮時,不料一個巨浪襲來,把岸邊的一個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時,正在岸邊、從河南農村來青島做裝修工的魏青剛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跳下兩米多高的防浪牆,向落水女青年遊過去。一次、兩次、三次,魏青剛跟巨浪搏鬥了40分鍾,終於把落水者救了上來。而在這次下海救人前,他從未見過海,也從未在海浪中遊過泳,隻在家鄉有過兩次勇救落水者的經曆。
穿著被海水浸透的衣服,拖著極度疲憊的身軀,魏青剛緩步走回了工棚。3天後,人們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剛的名字。魏青剛的義舉很英勇,但他的言辭卻極樸素:“小的時候,父親就對我說,能幫助人家就盡量幫。你有困難,別人可以幫你,人家有困難你不幫助別人,你的善心在哪裏?我總是想人家的命是命,自己的命也是命,比方自己犧牲了,換取了人家的生命也是一樣的。”一個平凡的身軀,帶給人們的卻是偉大!
人如果平庸,那是靈魂的死亡,而平凡,隻是一件樸素但合身的外衣。記得毛澤東主席在張思德追悼會上說過“我們的隊伍裏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不會注意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
一個小學教師看似平凡卻感動人心。她叫劉銀秀,是某小學的一位高級數學教師,年齡51歲,從1978年開始執教,至今近30餘年。2006年12月26日,因膽結石病複發,在病痛難忍的情況下,被迫去送院做開刀手術。其實,他的這個病已經有好幾年的病史了。幾年來,她飽受病痛的折磨,但她一直舍不得去醫院根治,她怕因自己去治病而影響她的學生的學習,所以幾年來她對自己的病一拖再拖,直到病倒為止。做完手術後,她本可以在家裏安心把病養好再說,但躺在病床上的她仍時刻惦記著——期末臨近了,學生的學習怎麼樣了?臥在病床上的她為了時刻了解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叫家人去把學生的作業和考試卷子拿回家裏,不顧體弱和傷口的巨痛,躺在床上認真仔細地檢查批改學生作業和試卷,在有錯的地方詳細作上批注,夜晚都批改到深夜才能休息,第二天再叫家人把批改的作業和試卷交給學生帶回學校發給學生。
這看似平凡的舉動,卻折射出人民老師辛勤耕耘,盡職盡守,無私育才的感人育人畫麵,體現了人民教師不平凡的高尚情操和美德。
使一個人平庸的原因隻會是他的心態,這就像在一場田徑比賽中,沒有人認為最後一名是平庸的,因為他在奔跑,他的血液沸騰著,他的目光是灼熱的,我們幾乎很少看到比賽中的最後一名滿臉羞愧,他以同樣的尊嚴與熱情跑過終點。而一個連上場跑一跑的勇氣都沒有的人,一個以消極心態麵對平凡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平庸者,其悲哀是他將永遠是這個世界的看客,而自己一無所有。
左拉是一位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作家。他說過:“沒有平凡的經曆,就不能產生偉大的業績。”的確,左拉的經曆是平凡的。他幼年喪父,生活貧困。由於他醉心於寫作,缺乏經濟來源,有時連生計也成了問題。為了堅持寫作,他把禦寒的衣服送進了當鋪,隻能用被子裹著身子禦寒。缺錢買食品,就拿捕雀器在屋頂上捕麻雀,用烤鳥肉充饑。他頑強地探索自然主義的創作方法,為了實踐自然主義理論,從1871年到1893年,他創作了由20部長篇小說組成的《盧貢-馬卡爾家族》,轟動了當時的文壇。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終生都奔跑在從現實趕往夢想的路上,他們可能皓首窮經終未得誌,但奔跑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生命的魅力就是在這奔跑之中,享受生命,就是享受平凡。
時傳祥是北京市一位普通的掏糞工人。掏糞這個工作又髒又累又臭,不少人都不願意幹,而時傳祥在掏糞的崗位上一幹就是數十年,而且幹得很起勁,因為他知道:這活雖然髒點、累點,但是有意義。他說:“寧願一個髒,換來萬人淨。”
時傳祥因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受到黨和政府領導人的多次接見。1959年,在全國群英會上,國家主席劉少奇同誌親切地接見了時傳祥。他親切地對時傳祥說:“你當清潔工人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隻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著名作家魏巍寫過一篇散文,叫《誰是最可愛的人》,文章中描寫了一次壯烈的鬆骨峰戰鬥。在那些帶火撲向敵人的烈士中,有一位名叫李玉安。然而,這位“烈士”並沒有死。他被人救起之後,回到家鄉黑龍江,當了一名普通的糧庫工人。幾十年來,他一直勤勤懇懇地工作著,絲毫沒有向任何人誇耀過自己的過去。直到1990年,當人們知道他就是當年朝鮮戰場上的英雄時,許多人都大為不解,為他沒能得到應有的待遇而感到遺憾。然而,李玉安舍棄了自己本可得到的各種優厚待遇,選擇了做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工人,默默地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這平凡的生命同樣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平凡是生命常態。牛頓畢竟是幾個世紀才有一個。平凡並不可恥,但人不能平庸。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看你是否去尋找,在平凡的事情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績來。一切不平凡的業績都出於平凡,把每件平凡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不平凡。對待工作,一是不要輕視平凡;二是不要把平凡工作做成平庸。不要滿足於尚可的工作表現,要做最好的,你才能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
人生箴言
平凡並不可恥,但人不能平庸。重視平凡,認真工作,就能在平凡中成就自己。平凡是做人的常態,平凡但絕不能平庸。我們可以無過人之才,也可以無驚世之舉,但絕不可以不知為什麼而活,絕不可以沒有目標,沒有責任感,絕不可以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無所用心。平凡不是錯誤,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平凡的,但那不是你選擇平庸的理由,也不是你沒有出類拔萃的根據。平庸的理由可以有千萬條,但傑出的原因則隻需要一點,那就是即使平凡也不要甘於平庸。
可以孤獨不要寂寞
孤獨不是寂寞。寂寞會使人變得消沉,它是一種溢於言表的情緒。而孤獨,是一種煉獄;孤獨,是一種完善;孤獨,是一種超脫於現實存在的狀態;孤獨,是一種“鳳凰涅槃”般的重生。其實,那所謂的孤獨隻是為了不再孤獨,是為了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更好的前行……
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由此可見,大凡世界上有所成就的成功者,必會經曆一番獨自思考的孤獨狀態。
其實,孤獨並非像我們常人所理解的,是無奈的一種消極狀態。孤獨是指相對於客體,客觀存在於世界上的主體。一般來說主體都需要對自己及客體有公平、科學的評判,並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用行為影響客體;而客體指的是存在於周圍環境中的人和事,有各種不同的特征,對主體也會有不同看法,因此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是在所難免的。當客體主體產生普遍的認同時,主體就會與客體產生強烈的共鳴,並感到幸福、溫暖;反之,客體對主體的不信任、責難、誹謗、陷害,會使主體陷入一種孤獨的狀態。而在這個世界上,隻有真正的強者,才能勇敢的麵對孤獨、享受孤獨,並在孤獨中創造出一番輝煌,直至生命終結。
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很少有人去讚賞孤獨、甘受孤獨、享受孤獨了。因為從眾的話,就可以不必過於勞心費神,就可以悠閑自得,可以無病無災,……在某些人眼中,“孤獨”總是與“窮酸”為伍,甚至會被他們諷為“小資產階級情調”。
魯迅先生就曾經用故事諷刺過從眾的“國民性”:一人行至街頭,因鼻腔溢血,仰麵朝天,引得路人紛紛佇足,莫不仰視,以為天上有“餡兒餅”;待那人鼻血止低眉環顧,好生詫異……終於,眾人皆做“猢猻散”。這故事中的辛辣意味不需贅述便已鑿鑿可悟。
而孤獨則不然,煢煢孑立,甚至會讓人感到顧影自憐、形影相吊……
的確,這種精神上的孤獨,是一般人難有也難以體味的狀態。相信無論是成功者抑或是失敗者,隻要奮鬥過,他們的人生中必定會多一份體味,增加一段不凡的經曆,而那種奮鬥過程中的激情昂揚也會不期然的湧上心頭。
世事滄桑,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認識到生命中孤獨的精髓之所在。生存的孤獨與對死亡的恐懼,一直是人類心靈中最無法承受的悲哀,而在無奈的掙紮中,人類的思想經曆了痛苦激烈的反思,於是便衍生出了大千世界中千姿百態的情感和精神,人們開始學會體會情感的靈境,開始懂得品嚐獨自思考的樂趣,開始學會享受孤獨帶給我們的獨特人生體驗。
後期印象畫派的代表者之一,荷蘭畫家梵高在童年時期就體現出了不同於一般小孩任性與強烈的孤獨感,他“不喜歡家裏爐火的溫暖,而喜歡徘徊在荷蘭荒蕪的原野間”;他對生活的感受在常人看來是匪夷所思、無法置信的,比如當他看到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時,就堅持認為晚上比白天還明亮……
梵高成人以後,在一家美術商店做服務人員,有一次一位顧客表示要買一幅掛在客廳的畫時,梵高竟然頂撞顧客說:“畫雖然有好有壞,卻沒有什麼掛客廳、掛餐廳之分。”當客人認為挑選的那幅畫稍微大了一些時,梵高就很不客氣地嚷道:“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根據大小來買畫的?”導致客人很生氣,最終沒有買畫,梵高因此也被炒了魷魚。
後來梵高成了一名私立學校的臨時教員,在其短暫的教學過程中,他經常和校長發生衝突。因此,除了最後從事的繪畫事業,梵高幾乎所有的事情一事無成。說到底,天才是一種極端的孤獨者,他們的人生總是有所遺憾,充滿了孤獨、殘缺、不滿,甚至他們的人生孤獨到隻剩自己的靈魂,在同類中找不到夥伴。然而,或許正是由於這些不完美才成就了一代天才的名譽。他們為了在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形式,就產生了種種藝術,形成了各種精彩絕倫的思想,帶給我們內涵豐富的精神財富與感受。
人世間,滾滾紅塵來去匆匆,對生存與欲望的執著容易使生命迷失了自己。物欲和享樂使生命華美卻不堪一擊,而對孤獨充滿人文關懷的審美距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遙遠。
孤獨,並不是人們軀體上的隔離,而是人們在思想及精神上的自我封閉。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假如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徜徉在文學的世界中,與裏麵的人物打交道,就根本毫無孤獨可言。相反的是,在一大堆人當中,如果一個人不與他人交流溝通,別人就永遠不會知道他內心的想法,他也不會清楚別人的思想、情緒等,那麼,即便他不是獨自一個人,也還是一個孤獨者——精神上的孤獨。作為我們人來說,隻有敞開心扉,懂得與他人分享交流,接納別人的目光,才能使自己融入到主流社會當中,才不會在心理上感到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