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的人不自大或不虛誇,不高傲,追求低調、渴望進步。謙遜永遠是一種美德,謙遜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總能給人好感、贏得尊重。而虛偽的人往往表裏不一、口是心非、笑裏藏刀,不僅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而且還會讓人產生厭惡。
謙遜是指不自大或不虛誇,謙虛,不高傲,認為自己所做的或者所達到的水平與別人比著還是很一般的;有追求,低調,希望不斷的進步。而虛偽則多用來形容人表裏不一、口是心非、口蜜腹劍、笑裏藏刀。虛偽就是違心的恭維。因此做人要謙遜不要虛偽。
謙遜永遠是一種美德,謙遜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總能給人以好感。
眾所周知,恩格斯是以謙遜聞名的。恩格斯70歲生日來臨時,許多同誌和朋友前來祝壽,賀電和信件像雪片似的飛來,恩格斯十分不安。他表示說:“我主要是靠了馬克思才獲得信譽!”他對來人誠懇地說:“我遠沒有祝壽的情緒,而且這完全是不必要的熱鬧,我無論如何不能忍受。”第二年,他7l歲生日前夕,聽說德意誌工人共產主義教育協會歌詠團將在他生日那天晚上為他舉行音樂會,就立即發出了信件,懇切勸阻。信中寫道:“我們尤其反對在生前為我們舉行公開的慶祝活動。”
愈謙遜的人愈能受到人們的敬重。73歲高齡的恩格斯到維也納、柏林訪問,兩個城市的群眾歡迎氣氛之熱烈是罕見的,恩格斯在維也納的歡送大會上的演講中說道:“如果說我在參加運動的50年中確為運動做了一些事情,那麼,我並不因此要求任何獎賞。給我最好獎賞的就是你們!”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聯盟的戰將傑克遜,也是一個以謙遜聞名於世的人。有人說“天賦的謙遜”是傑克遜顯著的特性和優秀的品質。在墨西哥戰鬥中,總司令斯哥托對他的指揮能力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而傑克遜從未向任何人提起過。不過,傑克遜並不是視功名如糞土,他有著樹立聲譽、博得大眾注目的計劃,因為那個時候他隻不過是一個空有其名的副官。後來,這位勇敢、謙遜、聰明過人的人,巧妙地實施了向上進取的每一個計劃,獲得了斯哥托將軍的好感,傑克遜便得到了不斷提拔。
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我國古代名醫扁鵲也是個比較謙遜的人。一次,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隻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隻及於本鄉裏。而我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謙遜是一切偉大靈魂所共有的品質。他們都能超越淺薄的虛榮,深知人們所樂意接受和尊敬的是謙遜的人。
那些謙遜豁達的人能贏得更多的知己,那些妄自尊大、小看別人、高看自己的人總是令人反感,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到處碰壁。老子曾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說商人總是隱藏其寶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卻顯得愚笨。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斂其鋒芒,收其銳氣,千萬不要不分場合地將自己的才能讓人一覽無餘。你的長處短處被同事看透,就很容易被他們支配。
謙遜的人往往也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謙遜,別人才不會認為你有威脅,才會更好地與他人建立關係,並永遠受到歡迎。卡耐基曾有過一番妙論:“你有什麼可以值得炫耀的嗎?你知道是什麼原因使你沒有成為白癡嗎?其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隻不過是你甲狀腺中的碘而已,價值並不高,才五分錢。如果別人割開你頸部的甲狀腺,取出一點點的碘,你就變成一個白癡了。在藥房中五分錢就可以買到這些碘,這就是使你沒有住在瘋人院的東西——價值五分錢的東西,有什麼好談的呢?”
但是,過度謙遜也會給人很虛偽的印象。古時候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想發點“善心”,於是,每天一早便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舍他們以示自己的仁慈與厚德。
一天,黔敖又坐在路旁的車子上,等著有人經過這裏好施舍給他們。正在這時,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走了過來,他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眯著眼睛,搖搖晃晃地邁著步子,身體顯然十分虛弱。
黔敖看到這個人後,認為顯示自己“仁慈”的時候到了,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叫道:“喂!來吃吧!”
黔敖一心以為那個餓漢會對他感恩不盡,感謝他的好意和慷慨。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那個餓漢抬起頭,抖了抖衣袖,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你以為一個人為了食物,就會拋棄自己的尊嚴,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嗎?你還是收起你那套假仁假義吧!”說完,那餓漢扭頭就走,鬧得黔敖心裏十分懊悔。
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說:“在所有墮落的行徑中,沒有比偽君子的所作所為更加邪惡了。偽君子總是在最虛假的時候,小心翼翼地裝出最善良的樣子。”待人接物切莫有輕侮之意,尤其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更要小心顧全對方的自尊,否則,反而會惹得對方生氣,豈不自討沒趣。
有位陸先生,自小學習就非常優秀,現供職於某電機廠技術科。雖然他的研究成果對公司貢獻很大,但是陸先生在同事中人緣並不好,大家都公認他是個陰險的人。了解陸先生的同事,都承認其有才華,但常會故意諷刺他說:“你真是了不起!”陸先生卻回答:“哪裏!哪裏!沒什麼……”就陸先生而言,他有足以驕傲的條件,根本無須謙遜,可是他卻常說:“沒什麼!沒什麼!”那腔調很讓人承受不了。可見過度謙遜,就是虛偽了。謙遜必須符合地位、年齡等條件,才能令人更佩服你,否則故做謙遜,就會被人指責為虛偽。前麵所說的陸先生,其實有非常自傲的傾向,但是他偏喜歡聲稱:“沒什麼,這不算什麼成就!”由這句話,我們就可以感受其內心除了希望被人讚美外,還包含了許多虛偽的成分。
總之,過分謙遜的人,是因為怕對方看出自己真正的欲望,就會以過度的謙遜掩蓋自傲的言辭。一般人往往無法忍受這種刻意的炫耀及虛偽的謙遜。
人生箴言
謙遜與驕傲恰當地結合,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途徑。不讓別人感到失落和使別人對你產生好印象的秘訣之一便是恰當地表現自己的謙遜。因為,謙遜的人才不受別人排斥,才容易被社會和群體吸納和認同。未達到成功的人沒有什麼值得特別驕傲的,因此,更應該保持謙遜。已經取得成功的人,也不該自高自大、自以為是,更應該繼續保持謙遜的作風,因為知識是無窮的,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永遠戰勝未來。
要裝傻不要真糊塗
有很多人都不能看透事實,有時還會為了能夠一出風頭兒,而四處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其實,那才是最愚蠢的行為,一個不懂得適時裝傻的人,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被排擠,甚至是被淘汰。所以做人有時就要若愚,但決不能真傻。
裝傻,其實就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方法,這種人的智慧就叫大智若愚。他們憨厚敦和,平易近人,虛懷若穀,不露鋒芒,甚至還有點木訥、遲鈍,甚至是迂腐。但是他們卻寵辱不驚、遇亂不躁,凡事都能看透卻不說透,知根又不亮底。他們大智在內,若愚在外,將才華隱藏得很深,給人一副混混沌沌的樣子,往往會讓人們認為他很無能。
而真糊塗不是裝傻。糊塗一般被認為是:不明白、不清楚、忘這忘那、或者說有點眯瞪、有點呆傻;它多用來形容人不明事理;對事物的認識模糊或混亂。
人為什麼會糊塗?一是年齡大了容易犯糊塗,人活到五、六十歲以後,人體各部分生理機能普遍要下降,包括大腦功能也在下降,有些人就開始出現記憶力衰退,不是這個忘了,就是那個想不起來了,開始有點犯糊塗,這是一種正常現象,或者說是老年人的一種生理現象的反應。問題是為什麼現在有些年輕人,也犯糊塗呢?據北京友誼醫院記憶減退門診部大夫介紹,現在門診65%以上都是55歲以下的中青年人,8%是35歲至45歲的白領階層;大夫還說,主要是當前工作壓力、領導壓力、社會壓力大、生活累、心裏煩躁、缺乏樂趣,最後出現記憶力障礙,有的還得了抑鬱症。這些人“未老先衰”,出現了生活上迷迷瞪瞪、工作上經常犯糊塗,該記的記不住、不該忘的給忘了。還有的年輕人為了應酬,經常喝酒,酒喝多了,也容易犯糊塗。總之,糊塗不光是老年人,年輕人也有犯糊塗的。
小李是一個單位的員工。他是搞文秘工作的,在單位是有名的筆杆子,寫行文、報告、年終總結,任務完成又快又好,可以說獨一無二,非他莫屬。他退休以後沒幾年,卻發生了巨變。他先是在家裏感到無所事事,沒著沒落,產生了失落感。後來在生活中經常丟三落四,記性不好,出去買幾樣東西,回來就得忘個一樣兩樣的。再後來他一出去,回家就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實際上這時他已經有點糊塗了。最後他說出去遛彎,想回家時卻找不著北了,再也沒回來,他這時真的徹底糊塗了。有此可見人不能真糊塗、一塌糊塗、更不能糊塗透頂。否則自己和家庭都是痛苦的。
在生活中裝點兒傻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處事方法,但是千萬不可以真糊塗。真糊塗的人不但會一事無成,而且還會讓自己失去生活的幸福。
有時聰明的裝傻,也會換來英明的處事。
在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王翦奉命出征,出發前他向秦王請求賜給良田房屋。
秦王說:“將軍放心出征,何必擔心呢?”
王翦道:“做大王的將軍,有功最終也得不到封侯,所以趁大王賞賜我臨行酒飯之際,我也鬥膽請求您賜給我田園,作為子孫後代的家業。”秦王大笑,就答應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關後,又派使者回朝請求良田,秦王爽快地應允。手下心腹勸告王翦,莫要如此,開罪了秦王那還了得。於是,王翦就支開左右,坦誠相告:“我並非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現在他把全國的部隊交給我一人指揮,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賞賜田產,名為子孫計,實為安秦王之心。這樣他就不會疑我造反了。”王翦以自己表現出來的愚鈍,換取了秦王的信任,這就是一種真正的智慧。
美國第九屆總統威廉-亨利-哈裏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小時候,他是一個又文靜又怕羞的孩子,鎮上的人們都把他看做是傻瓜。
為此,鎮上的人還常常喜歡捉弄他。他們經常把一枚五分的硬幣和一枚一角的硬幣,扔在他的麵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哈裏遜總是撿那個五分的,於是大家都嘲笑他,說他傻得可以。
有一天,一位婦人看到他很可憐,便對他說:“威廉,難道你不知道一角的要比五分的值錢嗎?”“當然知道。”哈裏遜慢條斯理地回答,“但是,如果我撿了那個一角的,恐怕他們以後就再也沒有興趣扔錢給我了……”
大智若愚在生活當中的表現,就是不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做人低調,從來不向人誇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的原則是厚積薄發,寧靜致遠,注重自身的修為、層次和素質的提高。對於很多事情都持大度的態度,有著海納百川的境界,從來沒有太多的抱怨,能夠真心實在的踏實做事,對於很多事情要求不高,隻求自己能夠得到不斷的積累。很多時候大智若愚伴隨的還有大器晚成,畢竟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斷積累自己,就像玉坯不斷積累一樣。經過多年的積累所鑄就的往往都是絕代珍品,出世的時候由於體積太大而需要精雕細琢,而不像外智那般的小玉一樣,幾下子就可以雕琢出來,能夠馬上拿到市場上賣個好價錢,因此,大智若愚之人往往就是真正的智者。
《論語》上有一段對此的描述,“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的意思是說:寧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當國家政治開明,形勢好轉,對他有利時,他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衛國的政治竭力盡忠。當君主昏暗無度,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後裝起糊塗,以便等待時機。孔子還很有見地的告誡弟子,他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種裝糊塗,就非一般的人能做的到了。可見難得糊塗,早已成為政客們的一種權術了。
“人生都道聰明好,難得糊塗方為真。”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
人世間努力使自己變得聰明的人很多,而真正意義上的承認自己不夠聰明,老老實實做人的所謂糊塗者卻很少。可見,聰明人難做,糊塗人也難做。
然而,人若達到聰明的境界之後,再由聰明而轉入糊塗則更難。若一個人對於人生事理了解透徹的話,這個人就會看到人性中的很多缺點和弱點。過於明查的人就會因此而在為人處事上處處挑剔,難以容人。而對於不正直的人來說,他可能會因此利用人性的弱點,為自己謀取私利,敗壞社會綱紀法度。
因此,從過於明察苛求的聰明轉入寬以待人的“糊塗”則更難。而“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大概才是鄭板橋先生“難得糊塗”的真實目的所在。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遇事須從公心出發,放一著讓人,退一步行動。但這個充滿私欲的時代,又有幾人不是為了事後求得別人或者上天的福報,而是為了當下處世的心安理得呢?又有多少人做事於心無愧?
如今到處都在流行那句“難得糊塗”。但是“難得糊塗”卻成了“不分是非,不負責任”。對人對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與世俗社會同流合汙,做事沒有原則。有幾人能理解這種糊塗,這是一種清醒的蔑視,是清風自拂的坦蕩胸懷。
裝傻實乃養晦之術,從做人的原則來看,主要體現在以靜製動、以柔克剛的處事智慧。愚、拙、屈、訥都給人以消極、低下、委屈、無能的感覺,使人放棄戒懼或者與之競爭的心理。但愚、拙、屈、訥卻是人為的外界假象,目的是為了要減少外界的壓力,或使對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敵製勝,那麼可以在不受幹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以奇製勝,以有備勝無備。
人生箴言
如果意圖在於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外界對自己的期待,這樣的智慧表現就能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以靜察動,令自己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道有道法,行有行規”,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和事,也是符合客觀要求的,因為低調做人,才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要智慧不要小聰明
聰明是一種能力,智慧是一種境界,並非是裝出來的。智慧的人能夠清晰的辨別是非,把握大局。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聰明,但不要耍小聰明。每個人都想表現得很聰明,但如果一個人老耍小聰明就成了一種愚蠢。
智慧是指人辨析判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多形容人聰慧,有學問。而小聰明是指在小事情上或枝節方麵顯露出來的聰明,多含貶意。
小聰明者是以自我為中心看問題,他們表現的聰明伶俐,會說話會辦事,伶牙俐齒,機靈敏捷,善於偽裝,有種隨風而動的輕巧,有種趨炎附勢靈動,有種你能千變萬化,我能隨機應變的聰慧。小聰明是細節,小聰明是近觀,小聰明是裝飾,小聰明是花草,這種聰明是表麵上的,是很容易被別人覺查到的,就像一幅畫,讓人一看就喜歡,但隻是一時的喜歡而已。
大智慧者以環境為中心看問題,他們表現的山水不露,穩重大方,拙中藏巧、大智若愚,運籌帷幄,高屋建瓴,有種水滴石穿的堅韌,有種坐山觀虎鬥的氣概,有種任你有千變萬化,我早已將你看穿的沉穩。大智慧是框架,大智慧是俯視,大智慧是主體,大智慧是樹木,大智慧就像一部哲學著作,初讀時不一定得到人們的喜歡,可是你要是能讀下去的話,你會變得深厚,也會終生受益。 所以,做人要大智慧,決不可耍小聰明。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如果你是真正的聰明,就不要總是在別人麵前隨便地賣弄。那樣,不但使你的聰明變得愚蠢,有時還會給你惹來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