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生活規律;史鐵生在“我與地壇”的不解之緣中思考著人生,感悟到人生命運的複雜多變。自然美對人的啟迪是深刻的。第四,自然美還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人們不僅需要物質享受,更需要多彩的精神生活,現代生活的高強度、大壓力使人像機器一樣高速運轉,在心理上造成沉重的壓抑感,而自然美則可以作為一種調劑和緩解,使人那緊張的神經得以舒緩。
自然美的美育在實施上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把對生活的積極進取精神與閑適的觀賞品味結合起來,兩者相輔相成。沒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難以真正地領悟到自然美所蘊涵的那種超然的人生境界;沒有超脫日常生活煩瑣之事,超越患得患失狹小心態的寬廣胸懷,就不會體悟到自然美的真諦,就不會有審美情趣,我們要把“更上一層樓”的積極人生態度與“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融為一體,在美的愉悅中陶冶情操。
二是處理好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關係。所謂的“景觀”通常是指人類生活環境的風光景色,它包括純自然形態的風光和經過人類社會實踐改造的景色,前者如地質、氣候、水文、生物等,後者如建築、園林、文物、古跡等,兩類景觀都以人類社會實踐的進程為基礎,自然景觀經過人類的社會實踐的改造轉化為人文景觀,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又使自然從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拓展了自然景觀的新領域。自然景觀的發展除受自然史的影響外,與人類社會實踐、人文景觀交互影響,向人文景觀轉化。這就要求我們進行審美教育時,處理好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關係,一方麵應力爭保護自然景觀的原有風貌,另一方麵在自然景觀中恰到好處地融入人文精神,使其二者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給人強烈的感染。
三是提高文化品味,升華審美主體的精神境界。自然美是自然物的客觀屬性與人的社會性的統一體,其感性形式隻有通過審美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才能被感知,因此,審美主體的素養越高,其審美感受力就越強。審美主體修養不同,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就會不同,正如恩格斯所言:“當大自然向我們展示出它的全部壯麗,當大自然中睡眠著的思想雖然沒有醒來但是好像沉入金黃色的幻夢中的時候,一個人如果在大自然麵前什麼也感覺不出來,而且僅僅會這樣感歎著:‘大自然啊!你是多麼美麗呀!’———那麼他便沒有權利認為自己高於平凡和膚淺的人群。在那隻是為了溶化在周圍的壯麗之中,獲得非常愉快的解脫。”因此,運用自然美進行審美教育,還必須提高審美主體的修養。
二、社會美的美育
社會美是指存在於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社會事物的美,是人類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的產物。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因此,社會事物的美總是與人以及人的活動緊密聯係在一起,直接或者間接地以各種形式顯示著人的本質及本質力量。
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美也是千姿百態的,它廣泛地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生產勞動,是人類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因此,人類早期的審美對象往往集中於此領域。那時的生產勞動過程本身就成為審美和藝術活動的對象,在今天,勞動不僅創造出美,而且生產勞動本身直接地、更為廣泛地成為人們審美活動和藝術活動的對象。
社會曆史的變革與發展也是社會美產生和存在的重要領域。不同時代的先進階級在與落後勢力的不懈鬥爭中所表現出的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惜流血、犧牲的大義凜然、不畏強暴、英勇奮鬥的崇高精神,贏得了世代人們的敬仰,譜寫了人類曆史可歌可泣的光輝史冊,成為社會美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那些為抵禦外來侵略、保衛祖國河山而獻身的民族英雄,其愛國主義精神同樣也是社會美的一個部分。
和平生活環境中也蘊涵著豐富的社會美。蓬勃、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諧、友好、親密、真摯的各種人間真情,敬崗愛業、積極進取、刻苦鑽研、孜孜追求、樂於奉獻的優秀品質,無不顯示著社會美的光輝。
既然社會美是一定社會階段所呈現出的美的形態,必然具有特定的性質,概括地說,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社會美具有曆史時代性。社會生活永遠處於發展運動過程中,而非靜止凝固的,是隨時代的前進而不停變化的,不同時代社會美的具體表現內容和形式也會不同,因此,此一時代的社會美到另一時代可能就不美了。此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級對社會美的認識也會存在著差距。二是社會美與社會功利性相關。人的活動總是符合一定目的性,是為了社會生活和社會事物而以人為中心所進行的一係列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因此,以社會生活和社會事物為基礎的社會美,必然要與人們的這些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實踐相聯係,所以,社會美與社會功利性的聯係必然是密切的。三是社會美更側重於內容方麵。生活現象既是人們道德評價的對象,也是人們審美評價的對象,對社會美的審美感受是和道德是非的評價結合為一體進行的,社會美的形式常常以社會生活的自然形態表現出來,顯得平淡,而其內容由於同道德、品質、理想等觀念相統一而顯得突出而明顯。